交流材料

甘肃:条件建设强基础 发展产业增效益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1-04-0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甘肃省水利厅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情况 我省长江流域土地总面积3.84万平方公里,有水土流失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流域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寒带气候互相交错,垂直气候差异显著,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境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在4000吨以上,局部高达15000吨,年侵蚀总量达0.5亿吨,占长江流域总流失量的8%。特别是境内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繁,普查表明,区内有滑坡体11000多处,大小泥石流沟道6200多条,分布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50%以上。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多年来,在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作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常抓不懈。“十一五”期间,以“长治”七期工程建设为重点,按照“条件建设”思路,在10个项目区的102条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100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3%。使各项目区基本形成了以坡改梯为主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以经济林果和种草养畜为主的多种经营体系,以乔、灌、草结合的生态环境体系,以坡面和沟道水系为主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保障能力。多年来,我们把梯田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性工程,不断加大梯田建设力度,全面配套坡面水系、植物护埂和田间道路,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梯田+全膜种植”、“梯田+经济林果”、“梯田+草畜”、“梯田+中药材”等多种特色产业模式,已成为广大山区农业稳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力支撑,使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对梯田建设在发展旱作农业上的巨大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200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启动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重大决策,并将其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具体行动,写入了2009年省委1号文件,再次对全省梯田建设工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扶持,有效整合部门资源,打开了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共建的新局面。计划用4年时间,通过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的形式,在全省旱作农业区8个市、州的38个县新修梯田500万亩,其中长江流域的西和、礼县、成县、徽县、秦州、麦积等7个县区列入实施范围,工程实施两年来,7县区共新修梯田25万亩。“十一五”期间,全省长江流域共兴修坡改梯35万亩,治理区梯田累计面积达193万亩,人均梯田面积达到2亩以上。由于梯田的增产作用,陇南市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亿公斤,农民人均产粮350公斤,高标准梯田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粮食生产保障能力。 (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促进群众经济收入。按照“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规模”的发展思路,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在项目区大力发展以地埂经济为主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了核桃、蔬菜、蚕桑、优质牧草和优质烤烟等基地建设目标,促进了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发展地埂花椒、桑蚕—大豆、果园—甘蓝等特色产业模式9大类,推广面积达2.6万亩。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与发展特色产业的有机结合,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陇南市已发展花椒面积500多万亩,仅武都区花椒年产值就达3.84亿元,增加农民收入8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徽县充分利用山区土地资源,特别是利用面积较大的坡耕地种植优质牧草,推广草—畜—粮循环经济模式,种植面积大1.23万亩,发展家庭小型生态肉牛养殖2000多户,养牛1万多头,年产值1.5万元。 (三)注重生态修复与重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近年来,在“长治”工程实施小流域内依据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地埂产业,着力开发生态地埂、经济地埂、林网地埂,完成植物护埂10.3万亩,荒坡种草5.84万亩,人工补植造林面积0.45万亩,实现了坡地梯田化、地埂经济化、区域林网化,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流域生态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积极探索生态自我修复模式,推行节柴改灶、沼气池等辅助措施,在项目区建成节柴灶1430口,沼气池2293口,对现有林地和部分荒山荒坡采取封禁治理方式,完成封禁治理和自然修复面积89.27万亩,通过实施节柴改灶、沼气池等辅助措施,户均年节约薪柴3.6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据调查,经过治理的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0~80%,水土流失强度降低1~2个等级,土壤侵蚀量减少60%以上,林草覆盖度提高了30~40%,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加强预防监督管理,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7年水利部启动全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以来,我省集中查处了一批重大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通过采取通报、限批、行政处理和舆论监督等措施,采取纵、横向联合执法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突破行业保护壁垒,使公路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落实了水土保持工程监理、监测和设施验收等工作。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省长江流域共开展执法检查922次,查处违法违规项目76个;督促生产建设单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305个;严重违法违规的7个生产建设项目落实了整改措施。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生产建设单位履行法律义务的主动性、自觉性进一步提高。目前,全省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由70%提高到100%,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取得突破性进展,验收率增加了20%。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长江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我省长江流域包括滑坡、泥石流在内的水土流失危害非常严重,特别是5.12 汶川大地震使相当数量的长治工程建设成果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损毁,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仍然繁重;二是“长治”七期工程结束以后,该区域缺乏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撑,加之地方财力有限,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治理速度缓慢;三是部分生产建设单位法制观念仍然薄弱,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预防和保护水土资源的任务艰巨。以上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今后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的水土保持工作打算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作为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继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生态修复,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利部党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突破口,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土流失问题,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甘肃省委、省政府乘势而为,提出以项目为依托,以梯田建设为基础,在旱作农业区发展1000万亩旱作农业、1000万亩果蔬产业、1000万亩马铃薯产业、1000万亩节水农业的发展计划和新增50亿斤粮食工程的目标。以此为指导,我们已经编制完成了全省“十二五”水土保持规划和易灾地区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长江流域规划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17平方公里,将继续以梯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以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特色产业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立区域内农业、林业、畜牧业商品化、产业化开发体系。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加快以 “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为重点的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加大滑坡、泥石流预警预报和综合治理力度,加强易灾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为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抓住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和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两大机遇,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中心,采取行政推动和利益驱动两种有效措施,以发展民生水保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努力做到水土保持与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防洪安全“四个”结合。 一是水土保持与粮食安全相结合。粮食生产能力不足是全省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去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958万吨,人均占有粮食690斤,创历史新高,但仍低于全国840斤的平均水平。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水利设施薄弱。全省长江流域1036万亩耕地中,有效保灌面积只有80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7%左右,而且大面积的旱地中86%是坡耕地,大量的坡耕地产量低而不稳。实践证明,根治这一硬伤的突破口就是兴修梯田。通过大规模的梯田建设,有效拦蓄天然降雨,增加土壤水分,培肥土壤,提高土地质量,为大面积推广和发展旱作农业技术,增加粮食产量创造条件,确保我省粮食安全。 二是水土保持与经济安全相结合。我省经济发展历史欠账太多,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308元,占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56%,但仍处于低收入水平,特别是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长江流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更低。弥补这一短板的有效措施就是以梯田建设为载体,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好农业产业化之路,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依托梯田在陇南发展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果。依托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相结合。水土流失是造成我省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长江流域,围绕梯田建设,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小型水资源配置,把小水池、小塘坝等拦蓄水工程建设作为山丘区水源补给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通过配套小泵站、小水渠,采取蓄引提等措施发展山区梯田小水利,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以修促退,逐步扩大生态用地面积,加快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四是水土保持与防洪安全相结合。长江流域是我省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我们将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实施梯田建设、林草植被建设、坡面集雨截水工程和沟道拦蓄工程,有效拦截坡面径流,缓洪滞洪,减水减沙,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减少山洪和泥石流危害,提高综合防洪减灾能力。同时,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水保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禁止乱开滥挖、随意弃渣侵占河道和水域,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确保河道行洪安全。 这次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会议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会议之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学习和借鉴兄弟省区的经验,立足我省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扎实开展工作,切实加强建设与管理,努力使我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