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来《水土保持法》贯彻实施情况

天津市水土保持硕果累累喜迎《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十五周年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06-2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保持水土资源 扮靓津沽大地
 
天津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区域,2008年奥运会的协办城市,其城市定位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努力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大都市,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总体战略发展布局,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基础的城市形象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要求。我市水土保持工作在新形势下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卫生城市,提出将天津市建设成为宜居生态城市,为推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市水利局党委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大都市水利”和构建水利“四大体系”的治水思路,将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放到核心位置,为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制定了发展目标。三是积极探索、实践和推进具有我市特点的水土保持工作,既加强山区水土流失治理,也积极开展平原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一、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位于京津冀结合部的蓟县,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我市唯一的工程建设区。于桥水库位于山区,在建成使用的几十年中,水库上游地区由于受人口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压力以及政策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水土流失现象逐年加剧,河道、水库泥沙日渐淤积,库区水质富营养化日益严重,于桥水库周边地区成为我市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也是饮用水源保护区。蓟县人从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大规模种林草、修梯田、挖水窖、筑道路、修塘坝。经过多年的治理,从山上到山下,坚持覆盖坡面、控制沟道、建设基本农田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初步建成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实施后的各项措施每年可拦泥沙6674吨,保土效率85%。兴修的梯田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成为肥沃的良田和果园。新建成的集雨水窖、水池工程解决了农民的吃水和灌溉问题。
  2001年实施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已完成营造林54万多亩,其中封山育林29万亩,飞播造林8万亩,退耕还林14万亩,荒山荒地造林3万多亩。全县林木覆被率由工程前的38%提高到42.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于桥水库水质明显提高。全县新发展干鲜果品和速生丰产林等8万余亩,累计达40万亩,年创产值3.28亿元。水库周边地区发展优质葡萄基地5.5万亩,年创产值1.5亿元。治理区农户均增收2000多元,人均增收700元。仅2001-2005年,国家和地方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累计投资3500万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115平方公里,包括于桥水库周边小流域治理50平方公里,封育保护65平方公里。完成水源工程2000余处,节水灌溉工程1000余处。治理时,充分开发荒山、荒坡,对疏林地进行补植,远山、高山采取封禁育林、育草,近山缓坡发展果树、经济林,建设成防护林、果园、梯(条)田阶梯形综合防护体系。截止目前,蓟县山区已累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积482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已治理面积的80%,其中基本农田面积6841公顷,水土保持林面积20312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6902公顷。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量达310万吨。
  二、加强河道、水系、湿地水保
  不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关心的大事。在开发开放的同时,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注意加强对河道、水系、湿地及海岸滩涂的保护,对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的进行预防与治理。
  近期完工通水的引滦入津工程的输水明渠融水生态保护和水工程建设为一体,建设者们用600余万株乔、灌、花木和6.7万余平方米的绿篱、绿草把明渠两岸装点一新。既美化环境、提高景观价值,又保持水土,净化水质,成为创建绿色靓丽工程、景观生态工程的模范样板。
在海河等主要河流上,建立河岸保护带、保护缓冲带和景观公园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将水土保持理念融入其中是建设者的新思维。近年来完成了津河、卫津河、复兴河、月牙河等12条河道的改造,治理河道总长度107公里,提升了市区二级河道排水能力,新增沿河绿地233万平方米。如武清区在境内的一级二级河道260公里的宜绿化堤段共造林1.4 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100%,种有乔木70余万株,保水护土作用和美化作用并举。二级河道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待海河综合开发完成后,津沽水系将实现连通,更多的绿荫环绕、水木相间的“水上公园”、“河道公园”将在津城、市郊遍地开花,水土保持功不可没。
  我市2006年启动了恢复滨海原生态工程,重点建设两大湿地保护区,总面积1432平方公里。一是建设990平方公里的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是建设442.4平方公里的市级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根据北方泥质海岸的自然特点,对盐碱滨海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引入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理念,既保护了滨海原生态,又减少扰动,节约投资。我市海岸线全长150多公里,昔日寸草难生的滨海地区,如今到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成片人工林景观。据统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在条件极差的滨海盐碱地区共完成植树造林1.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93年初的2.6%提高到目前的6.4%。到目前为止,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完成造林面积9.87万亩,有效遏制了“风迁盐土”和土地次生盐渍化的危害,逐步形成以林草植被为依托,集生态保护、风景旅游为一体的沿海防护林体系。
  三、新农村建设中融入水保理念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措施,不断加大环境优美乡镇和村容整洁的文明生态村等系列生态示范工程和创建工作的力度。蓟县、宝坻区已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蓟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蓟县城区被命名为第三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城区。大港区、汉沽区、武清区、西青区、宁河县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西青区杨柳青镇、中北镇、大寺镇以及汉沽区大田镇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06年将全面推动大港、宁河、西青、汉沽、武清5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加强农村与农业污染控制,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继续创建1至2个国家级环境优美镇和一批文明生态村,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完成骨干河道治理125公里,建成8个垃圾集中处理场和5个污水处理厂,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新突破。西青区最近3年仅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就达11.48亿元,累计新增绿地318平方米。中北镇用于环境建设直接投入达3亿元,在外环线外侧建成10公里的绿色长廊。于桥水库边上的三家店村和东马坊村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在农村道路、垃圾集中处理、秸杆气化和农村改厕等建设上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依托,注重清洁能源和污染防治,既解决了资源再利用和农村环境保护又为群众办了实事,成为防治面源污染、保护水源的文明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范例。
  四、明确目标 任重道远
  随着全市范围内的开发建设项目日益增多,植被破坏和大量的弃土弃渣产生的水土流失直接造成水环境恶化、排水管道和河道淤积及扬沙等环境问题。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抓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机构建设,其次要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推动落实“三同时”制度。近年在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上已经取得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工作突破,共组织编报了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等重点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30余个,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治理经费 3.9亿元,防治责任范围达到8600余公顷,预计减少水土流失总量240万吨。二是进行科学规划。为巩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宜居城市,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要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先预防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修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控制水土流失。重点做好于桥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等水源地保护的生态修复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实现“治理山地丘陵区,保护水源涵养区,修复平原滨海区,管住开发建设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在2006年-2010年实现基本上遏制开发建设项目等人为活动可能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37%,林草覆盖度提高到20%,平原农区土壤盐渍化程度有效降低的目标。在2011年-2020年实现林草覆盖度提高到30%,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 平方米以上,现有水土流失全部得到高质量治理,平原农区农田土壤含盐量有效控制的目标。力争在2006年~2010年减少地表径流量2396.24 万立方米,2011年~2020年减少地表径流量14033.41 万立方米。在2006年~2010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70.31 万吨,2011年~2020年减少土壤流失量1019.28 万吨。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