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交流

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书面交流材料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1-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夯实基础拓宽领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再上新台阶 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 安徽省位于祖国东南,华东腹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7.6%,其中西北部为大别山区,海拔高度为500~1000m;北部为低山残丘区;南部是以黄山为代表的山丘区。沿江有一狭长的湖洼平原地带,通常称之为沿江圩区。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370 mm。行政区域辖11个地级市、51个县(市、区),包括马鞍山、巢湖、芜湖、铜陵、池州5市全部区域,合肥、六安、滁州、安庆、宣城、黄山6市部分区域。 近年来,在水利部及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正确指导下,在安徽省水利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厅水土保持处及有关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安徽省水保监测总站及有关单位通过共同努力,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一、安徽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历程 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5年前后,分别在皖南山区、大别山区设立了4个水土保持试验站,继而在八十年代中期利用航拍图片、卫星遥感对全省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1999年、2000年又再利用卫星遥感解译资料对全省范围水土流失状况进行阶段监测,2005年编制并由省水利厅发布了《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公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水利部第12号令颁布后,安徽省水利厅积极筹备成立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2002年,在省编委未批复前,经厅研究决定,先行在厅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处增挂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牌子,着手全面开展工作,2005年7月,经多次争取、反复比选,省编委正式批复在安徽省水文局增挂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牌子,并增加副处级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副主任一名,其它技术人员通过水文局内部调剂解决。2006年底,省编委批复省水文局(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升格为副厅级单位,2007年,批复省水文局(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三定方案,并专门批复了副站长(正处级)1名,同时将省局的人数批复为120人,较原来增加了13人,增加人员主要用于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二、近年来工作成效 (一)建立专职机构,不断加强监测队伍建设 2005年,安徽省编委批复在省水文局增挂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牌子后,省水文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该项工作,立即着手设立专职机构的准备工作,2006年初,结合省水文局第四轮机构改革,设立了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办公室,专职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核定人员编制10名,除1人为内部调整外,其余人员均为专业院校毕业并从事过水土保持工作。 机构成立后,我站采取引进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监测队伍建设,先后引进了水土保持专业本科生2名、研究生2名、水工专业本科生1名、研究生1名,从而使总站的专职水土保持工作人员达到6名,其中研究生3名,水土保持监测任务重的市级水文局也引进了一部分本科水工专业人员。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我站充分利用全省水文和水利系统的现有人力资源,通过边培训边上岗工作的方式加速队伍建设步伐。目前,全省水文系统中有近46人、水利系统有20人,参加过水利部的监测上岗培训,80余人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水文系统的10个市级局中,基本做到了每个局有2-3人相对固定从事水土保持工作,有的市局还成立了相对独立的水土保持机构;水利系统所属的4个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工作人员也全部进行了知识更新学习及有关培训,目前全部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加入到水土保持监测队伍。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中,六安市、安庆市、黄山市监测分站已获当地编委批复,也全面投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卓有成效 开发建设项目监测是全省面上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土保持监测公报重要数据来源。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对于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及时、准确掌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效果,促进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和及时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站自建立起,就以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为切入点和工作重点,不断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此项工作。 一是利用自身优势,努力多承接项目。我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即与厅水土保持处密切合作,介入了水土保持工作,03年取得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质,04年,在厅水土保持处的直接安排下,我站开展了西安至合肥铁路的监测工作,之后,我站利用掌握全省开发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的有利条件,一旦项目即将开工即主动上门,宣传洽谈监测工作;同时,利用遍布全省的水文网络,发挥人员多、驻点项目当地的优势,积极联系项目单位。自04年起至今,我站先后承接了47个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涉及公路、铁路、矿山、电力、输油气管道等多行业。 二是努力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新的工作,为尽快掌握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并不断提高水平,我站每年坚持组织一次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交流及研讨会制度,要求各监测项目组采用多媒体形式汇报各自的监测情况,并就监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同时还邀请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交流。同时,积极派出人员,参加水利部及有关机构组织举办的各类水土保持技术培训,自身也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水土保持技术培训,部分局直单位也开展水土保持技术培训。 三是严格控制监测成果质量。我站承接的每一个开发建设水土保持监测项目,均制定了详细的监测实施方案,按规范要求和项目实际规定了监测频次、监测办法和监测数据的填报,每个项目均出具年度监测报告和总报告(目前根据水利部〔2009〕187号文相关要求,落实监测的相关工作),同时,组织有关技术力量对报告进行内部审查,审查通过后,才报送项目建设单位。对于布置给市级局承担的任务,均以书面文件形式下达,明确具体的任务要求,监测实施后,由专人核查监测频次和有关报表。同时,在监测经费的使用上,采用固定利润法,规定了每个监测项目的最高赢利标准,保证以充足的经费满足监测设施的建设、先进监测仪器的购置和监测人员的差旅、生活费用,从而保证了监测频次和监测质量。 四是及时向建设单位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反映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我站在实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提出了“两个服务”的目的,一为地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监督服务,二为建设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对于每个监测项目我站均按期出具年度报告,项目监测结束时,出具总报告,在每年开展监测过程中,邀请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到场1~2次,对于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向建设单位提出技术建议,另一方面向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主动汇报,对于重大事项,以正式文件形式报告。如我站在芜湖-大渡口高速公路、宿州电厂一期工程等项目监测中,对于发现的重大水土保持问题,以文件向省水利厅汇报,同时向业主提出建议。通过监测工作的开展实现了监测单位既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耳目、尖兵,又是建设单位技术顾问的目的。 (三)夯实基础,稳步推进面上监测工作 一是编制完成了《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规划》。在厅水土保持处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根据水利部二期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并充分借鉴一期工程已建单位的经验,结合我省实际,经历4轮内审、修改,并经省水利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审查,于2008年5月份完成了《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规划》的编制与上报工作。该“规划”充分体现了安徽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设置特点,在站点设置上,反复比选,先按大地形确定站点数量,再按小区域选取代表小流域,同时充分利用全省现有水文站、水土保持试验站的设置及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在监测机构运行上,充分将水文与水土保持机构密切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 二是开展面上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试点工作。根据财政部和水利部批准实施《2007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安排,我省歙县三阳坑小流域、歙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监测点、霍山县江子河小流域、霍山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被选为全国试点监测小流域和监测点,我站以此项任务作为面上监测工作推动的契机,精心组织,严格管理,连续完成2007年、2008年监测成果的整理与上报工作,2009年监测工作正在开展中。为探索监测点建设经验,自筹资金建设了霍山县江子河水土保持监测控制站,现已投入运行。 三是开展新安江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抽样调查工作。根据部水保监测中心的安排,组织黄山和宣城市的8个县(区)水利局的水土保持技术人员,开展新安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抽样调查工作,相继完成了外业调查技术培训、外业实地调查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土样相关指标的化验和内业整理工作。 四是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二期工程建设工作。根据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要求,我站在2008年初迅速启动了水土保持监测点初步设计工作,完成了安徽省水土保持监测点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并通过了部水保监测中心和部水规总院组织的审查。现根据部水保监测中心的工作布置,正开展我省二期网络建设的各项工作。 (四)积极参加其他水土保持技术服务,为中心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我站自02年起,即获得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乙级资质证书(2009年10月已申领到甲级证书),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以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站以全面掌握水土保持各项技术为目的,强抓机遇,积极开展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的编制工作,截至目前,我站已承接了54个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26个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的编制工作,项目涉及电力、铁路、水利、市政建设、房地产开发、建材、矿石开采、制盐和航运等行业。通过报告书(表)的编制,我站人员了解、掌握了有关行业的生产流程、施工工艺和时序,为监测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同时,根据全省水土保持工作部署和要求,我站承担了多项水土保持工作,积极主动提供技术服务。 在预防监督工作方面。积极参与水利部及长江委、淮委和省水利厅组织的各类执法检查,每年检查项目达10余个,同时依据自身职能,组织市县两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多次开展执法督察活动;定期开展开发建设项目的数据库调查、更新,协助厅水土保持处开展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方面。组织召开了各类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初步设计文件)评审及批复稿草拟工作,并参与有关项目的验收工作,组织编写各类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初步设计文件。 在水土保持其他基础工作方面。根据中国水保学会对水保方案编制资质的管理要求,配合省水土保持学会完成乙丙级资格证书的审查工作;完成《水土保持法规文件汇编》编制工作,汇编了水土保持法颁布以来国家及省发布的各项水土保持规范性文件,同时还完成了《安徽水利年鉴》水土保持部分内容组稿、《长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安徽省基础资料复核、《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安徽省基础资料的编报等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测机构建设任务依然很重。目前,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已经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批复,已全面启动,计划于2010年底完成全部建设工作。我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任务为:设立1个监测总站,六安、安庆、宣城、黄山4个监测分站和23个水土保持监测点。目前,我省已完成了监测总站的设立工作,3个监测分站已获当地编委批准,但尚有1个分站设立需要争取。23个监测点中,4个利用现有水土保持试验站、9个利用现有水文站进行改建,10个站点需要新建,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二)水土保持监测运行经费尚未落实。在我省的水土保持监测机构中,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与省水文局合署办公,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可以保障机构的基本运行,因承担水土保持监测事务而增加的事业费,可以通过多渠道加以解决。但监测分站和水土保持监测点的运行经费则存在着较多不确定因素:一是地方财政相对困难,难以划出固定专项经费用于水土保持监测;二是监测运行经费的确定涉及多部门,没有上级有关部门的联合发文指导,在执行上存在较大困难;三是水土保持监测系网络性工程,网络末端的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获取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兴趣不大,需要上级制定有关激励性、限制性措施,如规定:地方没有监测机构提供的监测数据,一律不安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等。 (三)许多技术性问题需要探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尽管起步较早,但真正全面开展是近几年来的事,监测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大都从黄河流域产生,对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南方降雨丰沛区域,其指导作用相对弱化。如监测方法的运用、水土保持监测点的代表性确定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明确。 (四)与有关部门的协作事项不明。在水土保持监测内容中,许多涉及水文测验项目,更有许多水土保持监测点系利用水文站点改建,由于水文系统和水土保持机构在省以下大都分属两个不同的体系,尽管相互之间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合作良好,但涉及测验信息的传输、资料共享、运行经费的分摊和数据的认定等多项协作内容不明,需要有关上级出台指导性意见加以明确,也需要各有关单位在实践中探索。 (五)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亟待提高。无论是开发建设项目还是面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监测,其承担者主要是现有的水土保持机构或水文机构人员,这两类人员中,均存在技术的弱项,水文系统的人员对水土保持技术掌握较少,水土保持工作人员对水文测验及水文仪器的运用存在不足之处,均需要进行技术整合。 (六)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推进速度较慢。我省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与审批已进入一个快速和良性循环发展阶段,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推进较慢,原因有:一是鉴于我省水土保持监督力量较为薄弱,对开工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督查不够;二是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作为主体工程竣工验收与投产运行的前置条件的强制性不够;三是监测经费较低,难以保证水利部〔2009〕187号文相关要求的有效落实。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省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今后,我们将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实现安徽水土保持监测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1、协助厅水土保持处、市县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快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和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建设工作。 2、继续加快全省水土保持监测技术队伍建设,继续通过引进、培训、相互交流、规范管理等手段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监测及相关技术水平。 3、努力做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各项工作,以此为水土保持监测核心和首要任务,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探索,克服工作中存在的一切困难,按时按质报送出规定监测数据,为水土保持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4、积极寻求支持,努力解决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运行经费,保障水土保持监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5、积极主动参与其他水土保持中心工作,努力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提供优质的、全方位水土保持技术服务。 6、继续拓展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市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市场占用份额,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服务。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