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河南省西峡县委摆向阳书记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8-0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注重实效  科学治理  

走水土保持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之路
中共西峡县委 西峡县人民政府
(2012年7月28日)

    西峡是豫西南边陲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辖4乡12镇3个办事处、297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是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全县流域面积3156.96平方公里,占丹江口库区总流域面积的14%,占河南省水源区面积的40.42%,占全县总面积的91.4%,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的水源地安全保障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实施以来,我们把水土保持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生态大县的基础工程,作为“确保一河清水入丹江、一湖清水送京津”的政治任务,立足实际,探索出了“多元化融资、规模化治理、机械化施工、企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的水保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业主主体、市场运作、规范经营”的水保路子,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2007以来,全县共规划11个项目区59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5.3平方公里。西峡相继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连续10年荣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红旗渠精神杯”,连续12年荣获南阳市人民政府“兴水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实际,特色化建设。

    西峡山坡面积454万亩,占区域总面积的87%。依据山多地少的县情特点,我们确立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工作要求,把水土保持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流域现情及功能定位确定其发展方向,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确保质量、持续发展”的原则,探索性地进行了生态清洁型、生态经济型、旅游开发型小流域治理,做到工程上马一处、荒山治理一处、产业兴起一处,实现了水保治理与产业发展、水质保护、环境改善的有机结合。如孔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把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绿化等同步规划,同期实施,建设了“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防护”三道防线,成为“有水则清,无水则绿”的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小流域;鹳河上游项目区玉皇岈小流域,山上改梯工程,新修坡面配套蓄水池、沉沙池及排灌沟渠等配套措施,水平梯田内栽植优质核桃,田坎上配套新品种金银花及优质牧草紫花苜蓿,山下新建规模超过600头的大型标准化养牛场,村庄连片建设80座沼气池,形成了“果—草—牧—沼—果”的立体种植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在水保项目带动下,全县培育形成了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产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全县猕猴桃人工栽培面积达10万亩,山茱萸基地达到20万亩,果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融通资金,多元化投入。

    发挥项目资金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激活社会资金共同投入水保治理。一是政府注资,以资引资。按照“政府投一部分,地方配一部分,群众筹一部分”的原则,实行部门联动,水利、林业、农办等部门整合项目资金,真正形成全县上下共建水保的工作格局。一期工程共投入资金232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14607万元,地方匹配8651万元。二是多方招商,引进“外资”。对到西峡投资开发水保项目的企业及客商,在利益分成等多方面给予优惠,以开放促招商,借“外资”搞水保。如孔沟流域的经果林基地引进绿叶绿化公司投资1000万元承包经营,管理规范,成效明显。三是政策扶持,激活“内资”。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和“山坡承包经营权一定50年不变”的原则,鼓励农民投资建基地、上项目,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如田关乡孙沟小流域群众2009年自愿人均出资100元筹资12万多元,治理坡改梯96亩。四是拍卖承包,大户注资。按照集中治理、分户承包的原则,对新建林果基地进行公开拍卖,由大户买断经营权,实行独资承包经营或股份合作经营,使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股份合作关系,创新了水保治理新模式。如回车镇大块地村千亩绿色茶园项目,采取统一承包经营,对农户进行统一技术培训,不仅实现了山峦、梯田、道路、湖水交相辉映、相依相融的生态景观,而且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共赢。

三、注重质量,系统化治理。

    一是机械化施工。改变过去人海战术的施工形式,一律采用机械化、专业化施工,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工效和质量标准,而且还节约投入成本2/3左右。2007年以来,全县共出动大型机械台班8000余次,新建精品工程20余处。二是综合化整治。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坚持连续治理、连片治理,建设了一批技术含量高、治理效益显著、管理运行规范、示范作用明显的小流域工程。三是全方位配套。在工程建设中,坚持做到“三个配套”,即工程搞到哪里,水利配套到哪里;荒山治理到哪里,林果发展到哪里;项目建到哪里,生产道路、管理房等配套设建到哪里。目前,全县水保工程水利配套率、生物配套率、设施配套率均达到100%,确保治理一处,成功一处,效益一方,带动一片,为我县发展现代化农业夯实了基础。

四、统筹协调,规范化管理。

    一是组织管理。把水保工作作为农村经济重点工作之一,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奖惩;定期召开现场会、观摩会,对各乡镇水保工作进行观摩评比、现场讲评;对重点工程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排名一通报,电视公布结果,增强各级抓水保工作的责任和压力。二是经营管理。做到既抓工程治理,又抓后期经营管理;既注重生态效益,更注重经济效益。一方面,对荒山荒坡实行先承包后治理,落实经营管理主体,防止因产权不清、主体缺位而导致后续管理不到位,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另一方面,结合西峡实际,把水保与特色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培育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经济林,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出产率,使每处水保工程都建成群众致富的“富民工程”,把水保工程效益真正体现到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上来。三是执法管理。坚持“治防同步”,不但重“治”,而且抓“防”。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全面落实水保“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近年来,全县聘请了306名水保监督员、联络员,建立了县、乡、村、企四级水土保持监督网络,实行全面、全年监控。同时,加大加强执法力度,依法征收补偿费、防治费,用于水保建设,巩固治理成果。2007年以来,全县共执行案件26起,达到了执行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有效遏止了盲目开发、无序治理等不良行为。2011年西峡县以长江流域的最高得分顺利通过全国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试点县创建验收。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水土保持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探索出了一些方法,但与西峡所地处的特殊区位相比,水土保持的任务还很繁重;与兄弟县市的工作相比,我们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求真务实,加大力度,努力把我县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确保西峡3454平方公里的天更蓝、山更清、水更绿,确保“一河清水入丹江”。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