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贵州省毕节地区行署副专题郭孟卓作“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 加快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4-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加快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贵州省毕节地区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也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全区土地总面积26853平方公里,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山区。1988年6月经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出,省委、省政府报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同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地区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先后实施“长治工程”、“水土保持国债项目”、“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和“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土保持项目”等。20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以改善生态,发展社会经济为目标,开展了大规模、高起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有效地改变了岩溶山区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的状况。
  一、以综合治理加快区域可持续发展
  试验区成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紧密结合,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小流域为单元的径流调控为基础,坡耕地基本农田及水工程配套建设为主线,绿色产业发展为依托,创造性地提出“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坎树、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的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建设思路,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县(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逐级签定责任状,落实目标责任制。组织协调农建、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畜牧等部门,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部门实施的“三统一分”方式,各方面力量整合投入,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形成了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在全区328条小流域内完成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面积7793.37平方公里,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16830平方公里的47%,其中建设基本农田84.53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282.32万亩,栽种经济果木林133.55万亩,种草66.50万亩,植物护埂624.44公里,植物篱0.3万亩,封禁治理342.91万亩,在坡耕地实施保土耕作措施272.89亩。配套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527处,预防保护面积197.42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面积26.77平方公里。完成土石方量14372.48万方,群众投工16047.91万个。
  目前,项目实施区内已经初步形成了遏制水土流失的坚固屏障,工程项目区呈现“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良好格局,建立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全区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出现了“六增三减三改善”的良好格局。“六增”是森林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406.3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加到34.92%;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长到1429.64万立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4元增长到2458元;农民人均粮食从188公斤增加到360公斤;农民人均基本农田从0.28亩增加到0.42亩。“三减”是水土流失面积从16830平方公里减少到15814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从5446吨/年·公里减少到3389吨/年·公里;工程性缺水田土明显减少(在项目治理区内,有80.86万亩耕地建设成为了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三改善”是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农田得到很好的改善。
  二、以创建精品样板建立整体示范格局
  为了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形成试验区以点带线,以线推面,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示范格局,通过示范辐射作用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区大力实施精品示范工程。
  在横贯毕节地区西南出海重要辅助通道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沿线,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基础,以示范辐射为导向,建成了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重点监督、生态自然修复、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农田综合配套、石漠化治理、优质林果药材规模开发、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苗圃、退耕还林(草)、地埂经济植物、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生态景点及观光、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科学研究等15种各具鲜明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工程点22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40平方公里。温家宝、贾庆林、回良玉、曾培炎等中央领导曾先后到示范区视察和指导,被水利部列为直接管理的全国首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先后有省内外19个单位组团到示范区参观学习。
  全区先后有黔西驮煤河等26条小流域,经达标验收后,由财政部、水利部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是长江上游命名条数最多的地区,其中驮煤河小流域还被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水利部、农业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优质工程”荣誉称号。毕节市观音河小流域重点防治工程被中国科学院院士评为“做出了世界罕见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在西南岩溶山区起到了良好的精品示范作用。
  三、以创新为动力实现生态建设新跨越
  一是创新管理制度。根据生态建设实际,建立了技术、投资、施工、建后管理等五方面的管理制度,强化了生态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管理,提升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
  二是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创造性地推行了合股经营、引资经营、能人带动、干部职工领办、部门扶持、项目整合示范等六种特色经果林经营模式,建立了水土保持绿色产业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经营机制。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地、县(市)各级水保办开展水土保持规划、育苗技术、经果林栽培、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滑坡预警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示范,建立了6个以经果林引种、栽培和育苗为主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展了毕节地区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普查,建立了毕节市渭河村、大方县城、威宁县雨白秋3个滑坡监测预警点和毕节市石桥小流域、黔西县方田小流域两个水土保持监测点。先后有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两项成果获地区科技进步奖。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西部开发科技行动”重大项目《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及试验示范》科研项目的子课题《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配套集成技术优化研究与应用》研究,研究提出水土保持工程的措施优化集成配套模式和技术措施,选择金沙县大田,黔西县龙井、织金县大陌河、大方县桶井、新桥等5条小流域开展应用示范,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验收。
  四、加大执法力度,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为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杜绝水土保持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一是从宣传教育工作入手,强化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专门创作了浅显易懂的《水土保持法图解》,在农村广泛张贴。累计出动宣传车2098次,直接听众954.35万人,广播电视宣传658次,报刊宣传801篇,印发宣传手册45.13万册,举办培训班101期。二是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地区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大队,各县(市)组建成立中队,现全区监督执法队伍人数已达2781人,其中专职148人,兼职922人,管护员1721人,形成了地、县、乡(镇)三级执法网络。三是颁布了监督管护和防止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规范性文件25个,开展了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三区”划分,并率先在全省发布公告。四是与发改、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联合制定了贯彻落实水保法律法规的配套性文件,将水土保持纳入了项目立项审批和办理行政许可的必经程序,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的执法运行机制。五是规范方案编报工作,抓好审批、监督、收费“三权”的落实。
  试验区成立以来,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已得到落实。先后督促完成纳雍火电厂等7个火电项目,金沙林华煤矿等10多个大中型煤矿,洪家渡电站等11个水电站项目,纳雍县东南环线等2条公路工程,黄织铁路等3条铁路以及其它项目总计5970个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审批工作,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851.39万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保治理经费10085.1万元,治理因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处理违法案件410件。
  五、抢抓机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毕节地试验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抢抓毕节地区被列为水利部重点扶持对口支援联系点的机遇,努力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促进人口、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立项和争取工作。在全区8县(市)总投资为4.05亿元的云贵鄂渝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已启动的基础上,着力抓好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石漠化综合治理、赤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项目、科技示范园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完善、编制,夯实项目库建设,加大协调争取力度。
  第二、以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规模化发展为目标,以交通便利、农产品市场障碍小的国道线和省道线为骨架,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相结合,力争县(市)年均建成1—2个1000亩以上的生态经济型速生坑木林基地、药材基地或经果林基地,扶持建立2-3个规模500头以上的畜牧养殖基地。
  第三、从我区地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心地带,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岩溶山区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人口、经济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建设模式,开展一批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试验示范。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