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永康市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现场会上的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0-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实施生态清洁流域治理 全力打造永康绿水青山 中共永康市委书记徐建华 2009年10月26 日 尊敬的刘震司长,张新玉副司长,陈川厅长,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永康市委市政府热烈欢迎全国水土保持工作现场会在永康召开!热烈欢迎各位领导、水利专家莅临永康指导工作!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永康市委市政府向各位领导、专家汇报一下我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的简要情况。 永康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置县始于公元245年(三国赤乌八年),1992年10月撤县设市。地理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属浙东低山丘陵盆地,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56.46万人,外来人口30余万,辖11镇、3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4.83亿元,人均GDP 43530元,财政总收入31.4亿元。 近几年,我们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致力解决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矛盾,提出了实施“清污、清障、清垃圾,改水、改厕、改路、改环境”的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思路和全面落实水利部“六个率先”的要求,积极推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思路。2007年,用一年时间完成三年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计划,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农村安全饮用水100%覆盖的县市。2008年,按照陈雷部长“六个率先”的精神,出台《关于实现“六个率先”,全面加快水务事业发展的意见》,将工作重点由一村一户的改水转向全流域的治水,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水土保持、水源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相结合的新路。 一、科学规划,绘就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蓝图 永康市地处水力侵蚀为主的南方红壤丘陵区,由于历史上的乱砍乱伐、坡地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经营,造成河床和水库淤积,水库的集水区域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涵养水源能力不断下降,全市水土流失达222.72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1.29%。再加上农村生活垃圾、企业污水、化肥、农药残留物的排放并随地表径流流入河道、水库,使河道、水库水质受到污染,河道水质一度达到劣五类水,直接影响区域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用臭水煮白米饭,坐在垃圾堆里数钱”曾一度成为永康人居环境真实写照,极大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实际问题,我们认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首先应解决流域内的清洁生产问题,其次解决流域内群众的粮食安全问题、经济收入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为此,我们在前期充分调研基础上,根据《永康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委托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编制了《永康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规划》,并于2008年5月通过评审并实施。该项目建设总投资为9.7亿元,共分近期(2008-2010年)和远期(2011-2020年)两个阶段进行,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整治53条小流域,实施“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五同步治理,建立“养山保水、进村治水、入川护水”三道防线机制,形成山、水、田、林、路、村庄的生态清洁综合治理新格局。通过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将使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流域内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活动,实施生态修复面积99.43km2,流域内化肥、农药使用明显减少,水环境污染得到明显改善,流域内各河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Ⅳ类水质。在各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实施后,水土流失治理率将达到75%以上,林草面积达宜林草面积的80%以上,生态修复面积295.99 km2,随着污水处理设备投入使用,垃圾规范处置,面源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流域内总体水质达到《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的标准,各区段出口水质将达到Ⅱ~Ⅲ类水质。 二、因地制宜,全面展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在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方式,注重河道整治和农居环境治理,努力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打造成永康治水工作的新起点、新亮点。 1、结合饮用水源保护,开展杨溪水库库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针对我市水资源较为缺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5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65%的实际,我们将饮用水源的治理保护作为水务工作重点,开展舟山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杨溪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工程总投资3704.6万元,分别于2008年9月份和12月份动工,目前已全部完成。通过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水环境得到了保护,杨溪水库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入库总磷总氮大量减少。从今年6月份以来,杨溪水库的水质由原来的三类提升到现在二类。前期,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水土保持工程。通过退耕还林、坡耕地治理工程,营造水保林,对25°以上坡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将坡度在25°以下坡耕地中土层较厚的改为梯地;修建蓄水池,截水沟、排水沟;恢复矿山裸露面植被;在关停矿山过程中加强矿山坡裙建设及边帮的修复,同时做好采场废土、废石的清理和采空区复垦还绿工作。二是河道生态护岸和拦砂坝工程。在满足防洪、防冲要求采用砌石护岸外,正常蓄水位以上工程措施和园林绿化措施结合,在保护河岸的同时,兼顾景观、生态、水土保持等多种功能,种植草皮或耐水湿、净化水质的植物品种,使径流进入河道前起到过滤和缓冲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和美化河岸环境的目的。根据河道地形情况,在各流域下游因地制宜设置简易拦沙曝气坝,用来拦截泥沙,同时在村庄附近河道修建拦沙坝,形成水面,方便村民用水,起到改善村庄景观、过坝水流曝氧等作用。三是农村生活生产污水治理。通过对现有省内外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应用调研、污水设备厂家的实地考察,结合流域实际情况,因村制宜分别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传统的无动力污水处理(化粪池形式或改进型)和户用生态污水处理池对农村生活养殖污水进行处理。四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一方面加强对化肥农药的控制。调整和优化用肥结构,逐步减少氮、磷、钾等单质肥料的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另一方面控制农田径流污染。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先进的水稻“薄露灌”,推广以“节水减污”高产栽培技术栽培的节水抗旱杂交水稻,以节约水资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五是完善库区建设管理办法。市政府出台了《杨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方案》,提出了水质要达到Ⅱ类甚至I类水的目标。今后三年,我市财政每年还将投入5000万元,开展养山护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态补偿,并结合杨溪水源区的整治,在近期实施岩后溪、新楼溪入口处两个生态湿地的建设。前段时间,我市又对九条小流域进行了规划,正在审批过程中,并将分期分批投入实施。 2、结合生态村庄建设,开展白云坑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永康市白云坑溪小流域工程是江南生态旅游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进村治水”的一道防线,整体建设体现了亲水、生态、民俗性的有机结合,达到人、村落与水环境的协调统一。小流域治理内容为园周村生态村落建设、铁皮枫斗产业基地的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白云水库除险加固四部分,总投资为8526万元。2008年3月开工建设来,通过实施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治污措施,开展生态修复、封禁治理和管护、生态治理、坡耕地改造、修建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村旁裸露地及河道两岸绿化、火烧迹地植被恢复、MBR污水处理站及配套污水管网的建设,河道生态护岸、堰坝修建、土地整理及生态保护区的建设,白云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治理,实现了铁皮枫斗产业化种植经营,从根本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生产环境,实现了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溪流的五同步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呈现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3、以河道水环境治理为主线,开展清水“母亲河”工程建设。2008年以来,我市财政投入1亿元,以河道清淤疏浚为重点,以“还一江清水给永康人民”为目标,结合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积极实施清水“母亲河”工程建设,根据“谁污染,谁负责”、“谁设障,谁清理”的原则,制定了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的互动机制,集中力量开展1121公里河道清障、清淤、清垃圾及污水的治理工作。金属表面污染整治通过省级准重点监管区“摘帽”,强制取缔了263家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大为削减,切实改变了“赃、臭、毒”的河道状况,全市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我市坚持生态治水的理念,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将“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开展河道整治,按照河道两岸生态化、亲水化的要求,尽可能保留河道的自然属性;并根据我市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特点,在保障河道行洪排涝的基础上,将农村供水灌溉、人文生态、休闲景观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应用自控翻板闸门,蓄水35万立方米,形成水面面积46万平方米,改变了过去农村河道多数时间无水的现象,既改善了农村的抗旱能力,又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满足生态用水的要求。同时,通过亲水平台、洗衣埠头等设施的建设,为村民嬉水、休闲、观赏、垂钓提供了理想场所,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乡村风景,也筑起了一道“入川护水”的防线。 4、以“三清四改”为抓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更好地改善农村水环境,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我市积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程,2007年来,共安排投入财政资金3.95亿元,用于扶持“清污、清障、清垃圾”和“改水、改厕、改路、改环境”(简称“三清四改”)。通过“三清四改”,利用沼气池发酵、微生物或植物净化等不同方式,对农村生活、养殖污水和农村工业污染进行处理;采取“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方式全面清理农村垃圾;对农村厕所进行无臭、无蝇、无蛆、粪便无害化处理。截至目前,全市80%的农户实行卫生改厕或生态公厕覆盖,50%的村庄建立或正在建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开工建设1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设施,较好解决了小溪流和池塘的“黑臭脏”问题,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河道水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三、多管齐下,统筹做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 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既是民生需要,也是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十分注重“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和社会参与”的理念,全力保障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 1、充实领导力量。为有序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规划,永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领导小组,以市委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水务、环保、农业、国土、林业、财政等相关单位为小组成员,切实加强领导,做好部门的协调,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提供了有力领导的保障。 2、加大投入保障。根据我市实际,出台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相关资金管理办法,即建设资金根据各地的水土流失情况、财政收入状况,采取以市财政投入为主,国家、地方财政投入与受益群众集资、投劳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各乡镇和中心村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资金由其自行筹资、中央及地方筹资、生态补偿费用等多种渠道相结合解决。如市政府出台生态补偿相关政策,对杨溪库区的舟山、方岩两个镇,每年分别给予100万元的补偿资金,用于水源区范围内污水处理站的运行费用及河道保洁人员的经费支出。污水处理厂、沼气池等处理设施建设结合省、市及当地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开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由多种渠道筹资。裸露面植被恢复费用纳入永康市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投资中,水保林、经济林、种草费用纳入永康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投资中,坡面径流调控、面源污染控制等治理措施从相关投资渠道筹集解决。目前,我市以“三清四改”、清水“母亲河”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载体,投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资金已达2个多亿。 3、建立长效机制。为切实加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管理,我市进一步强化机构、制度的建设,积极实施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改革,按照永康流域水系的现状对河道实行分流域管理,建立了4个流域水务管理所,负责流域监督、河道管理、水政监察、污水处理、供排水管理等工作,对建后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制订了《永康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长效管理办法》,对小流域的管理进行细化,明确相关部门、镇(街、区)的责任分工,落实相关经费,对已治理的流域的村庄、河段定人管理,做好村庄、河道保洁,对各污水处理设施落实专人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形成了流域水务管理所、镇(街、区)、村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当前我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工作才刚刚起步,同先进市县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对照“六个率先”的要求,今后的路将更长,任务将更为艰巨,需要我们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和进一步的探索实践。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切实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放到重要位置,为率先完成全流域的治理,全面建设生态永康而不断努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