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江西省广昌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现场会上的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0-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清洁流域水长绿 盱源荷花别样红 ——江西广昌盱源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工作汇报
江西广昌县水土保持局副局长 刘鹰
 
盱源生态清洁小流域地处江西省广昌县驿前镇境内,位于江西第二大河流——抚河源头。流域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总人口4160人。2006年,水利部批准我县盱源小流域实施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经过三年建设,共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418公顷,生态修复面积563公顷,河道清淤 5197 立方米,护坡682米,人居环境综合整治6处,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面积368公顷。总投入资金1620万元,投工13.7万个。
一、基本情况 (一)实施背景 1、水土流失严重。据遥感调查,2006年盱源小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4.18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0.5%。年均流入河库泥沙1.45万吨。 2、面源污染突出。据调查,流域内年均使用化肥量约570吨,农药量约4.2吨,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日趋明显。 3、污水危害剧增。调查表明,流域内村庄污水年排量高达3100吨,年产生垃圾92万多吨,餐饮、养殖等污染源216处。污水就地排放,垃圾90%以上随处堆放,一遇雨天,污水垃圾迅速进入河库,直接污染抚河水源。 (二)建设思路 以盱源流域为单元,以盱江河流为主线,沿江而下,依次划为五大区:生态保护区、综合治理区、村庄靓化区、生态农业区、河道整治区。 生态保护区。位于小流域盱江源头龙井库区。面积563公顷。实行全面封禁,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功能,改善水源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区。位于小流域盱江中段丘陵山地。面积418公顷。实行以坡面水系工程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措施,控制水土流失。 村庄靓化区。位于小流域盱江中下段的自然村庄。涉及3个行政村,18个村小组,26个自然村。实行以治污清脏为中心的村庄靓化建设。 生态农业区。位于小流域盱江中下段的基本农田。实行以减少化肥、农药危害为中心的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减少面源污染,发展农村经济。 河道整治区。位于小流域盱江下段河道。实行以河道清淤、护岸为中心的河道整治工程,改善河流环境。 (三)总体目标 经过三年建设,小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抚河水源得到有效保护,流域水质达到Ⅰ类标准,实现景观美化,村庄靓化,田园绿化,将盱源小流域建成以白莲、烟叶、泽泻、蜂蜜为龙头的绿色产业示范点,以红色故土、龙井瀑布、千年古镇、万亩荷花为载体的旅游经济增长极,以山青、水秀、路畅、居适为目标的人水和谐理想地。
二、主要做法 在盱源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中,我们科学规划设计,不断创新机制,探索治理模式,有序运作,整体推进,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围绕一个中心,把清洁保护水源作为流域建设的出发点 保护与清洁水源是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中心。针对盱源小流域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严重的状况,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人水和谐的基本理念,始终围绕“保护与清洁水源”这个中心,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着重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实行部门联动、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协调推进,做到“山、水、田、园、路”综合治理,将盱源小流域建成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防御功能强、生态良好、环境清洁、人居舒适、经济发展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二)破解两大难题,把整治脏乱污染作为流域建设的着力点 1、破解村庄脏乱不堪难题。 (1)治污。一是确保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在道路旁及生活污水集流处修建浆砌石排水沟3.2公里,促使泥沙及污水顺流,并将生活杂排水引入生活污水处理池,经拦挡、沉淀、除污后达标排放。二是科学处理人畜粪尿。我们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清洁流域建设要求,与新农村建设部门配合,对村庄公厕、民厕、畜棚与沼气池进行统一建设。共新建公厕6座、民厕322个、畜棚22间、沼气池22口,将经过沼气池熟化的粪液施入农田或果园,提高了农田的有机肥施用量,同时通过沼气利用,提高了农村能源利用率,大大减少了农村生活污染物的排放。三是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前,该小流域群众生活用水困难,多靠打井或直接饮用河水。为改善这种状况,我们精心设计、科学施工,建好过滤池、净化池、蓄水池,接好水管,从山中引水至农户家中。几年来,新装自来水360户,全流域自来水安装率达87%,人畜饮水得到安全保障。 (2)治脏。我们统一制定了村庄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各村成立了环境卫生管理组织,配备了16名垃圾收集员,购置了2辆垃圾专运车,在农户生活垃圾集中投放处修建环保垃圾池(箱、筒)114个,修建1座垃圾处理站。建立了“户收集、村运输、镇处理”的生活垃圾管理长效机制。村民保洁意识明显增强,村庄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3)治路。工程建设前,小流域内乡村道路睛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村民进出十分不便。我们通过与交通、新农村建设部门联动,硬化乡村公路及生产道路8.5公里,并对公路进行了绿化,栽植杨树、冬青、女贞等树种3.9万株,农村生活生产运输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4)治院。加强村庄庭院绿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泥土祼露面及村民房前屋后栽植龙柏、黄杨、菊花等花卉1.6万株,种草670平方米,在姚西村姚坊农家餐庄停车场铺设彩色地砖1200平方米,建设公共休闲竹林小区1处4500平方米。小流域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2、破解农业污染严重难题。 (1)植物净化。根据清洁小流域建设对清洁水质的要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当地传统种植习惯,围绕农业增收,精心选择了管理易、价值高、前景好、污染小,同时又能有效净化农田水质的水生农作物白莲和中药材泽泻作为农作物主推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达1.5万亩。通过大面积的水生农作物对农田水质的净化,使整个农业耕作区域形成一个大“湿地”。 (2)塘渠硬化。为保障农业耕作用水,同时避免池塘、渠道堤岸产生水土流失,方便农田灌溉,共修建蓄水池塘5座、硬化灌排沟渠10.9公里,有效改善了农业耕作条件,减少了土壤流失。 (3)药肥优化。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制作了无公害农药、化肥使用推荐目录,并将安全施药、科学施肥的宣传挂图分发至农民手中,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宣传和药肥施用技术指导,一方面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大力推广应用物理防虫技术,装置灭虫灯63盏。通过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技术,防虫效果大幅提升,农药施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指导农民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施用有机肥,采用绿肥种植、沼液利用、农作物秸杆返田,增加农田的有机肥施用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4)农田绿化。在农田耕作中,采用春季绿肥、夏季白莲、秋季水稻、冬季泽泻的轮作方式,保持农田四季常青,不仅美化了农田环境,而且增强了农田水体自净能力。 (三)突出三个重点,把生态综合治理作为流域建设的基本点 1、突出生态修复,念好三字经。 (1)“封”:封禁管护。在生态修复区全面实施封禁管护,禁止任何破坏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镇、村均制订了封禁管护制度,组建了专门的管护队伍,聘用专职管护员9名,树立封禁管护碑牌22座,实施生态修复面积563公顷。2008年,盱源小流域已纳入抚河源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2)“移”:生态移民。在生态修复区实施生态移民,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三年来,共迁出移民115户486人。 (3)“减”:节能减耗。加大生态修复辅助措施建设力度,新建沼气池与节柴灶360口,提高人畜粪尿、农作物秸杆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即节约了能源,又减少了农村薪材消耗量,促进林草植被有效、快速恢复。 2、突出综合防治,做好三篇文章。 (1)“截、蓄”文章。在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整体防御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坡沟兼治,节节拦蓄、综合防御”的防治原则,合理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共开挖竹节水平沟89公里,修筑谷坊36座、蓄水池12口、塘坝5座,形成“土不下山、水不乱流”的综合防御格局。 (2)“种、改”文章。在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荒坡,结合工程措施,种植乔灌草混交水保林;在灌草较多的荒山荒坡种植针、阔混交水保林;在针叶疏林地中,补植木荷、枫香等阔叶树种;对低效毛竹林、用材林进行垦复、抚育、品种改良;在25°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从而改善了林相,促进了林草植被的快速恢复,小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到89.3%。 (3)“控、管”文章。首先,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在每年的水土保持法宣传周,我们派出宣传车到盱源小流域巡回宣传,开展了出墙报、挂横幅、发资料、写标语、办培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宣传覆盖面达95%,群众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为做好预防监督管理工作夯实了基础。其次,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产生。盱源小流域内,严禁新增采矿项目,严禁毁林开荒、随意取土、非法采伐等破坏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以避免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再次,加强预防监督管理力度。我们派出精干人员,深入小流域每个角落,对每个水土保持监督对象进行了细致地调查摸底和建档登记,对存在水土流失隐患、未编报水保方案或未按水保方案设计施工等情况的,均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对水土流失危害大的开发建设项目,坚决令其停产。几年来,盱源小流域内共关停采石场1个,砖瓦厂1个,取土场2处。 3、突出河库保护,走好三步棋。一是制定水源保护制度。镇政府制定了《抚河源头区水源保护制度》,严格规定水源区不准乱砍滥伐、排放污水、倾倒污物等“八不准”,各村制定了水源保护村规民约,明确了相应的奖惩措施,确保水源区生态环境免遭破坏。二是开展河道清淤护坡。对泥沙和生活垃圾淤积严重的驿前村船形河道进行了清淤,对有崩塌或土壤侵蚀量较大的河岸或渠道,采用乔、灌、草生物护坡或卵石、块石浆砌护坡,将损毁严重的船坳水陂进行了修复。开展河道清淤5197立方米,河道护坡682立方米,将昔日的“臭水沟”改造成今日的“清水河”。三是培育湿地水生植物。在龙井水库入库口、河库水陆交错地带种植芦苇、茭白、水荷莲、浮萍等水生植物3.8公顷,强化湿地净水功能,改善河库水环境,维护河库生态平衡。 (四)搞好四个结合,把全面统筹发展作为流域建设的切入点 1、清洁小流域建设与部门协作相结合。 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水保局局长、驿前镇镇长任副组长,财政、新村办、交通等12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广昌县盱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工程建设由水保局牵头,新村办负责新农村建设,交通局负责道路硬化,农开办负责农田基本建设,旅游局负责景点规划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统一协作,集中时间、集中资金,保证了各项工程顺利完成。盱源小流域建设共整合各渠道资金1620万元,如交通部门硬化道路投资168万元,农业部门建立万亩绿色生态农业基地投入315万元。 2、清洁小流域建设与新村建设相结合。 通过对村庄“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村镇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初步实现了“四新”(新房舍、新环境、新设施、新风尚)。小流域内共清理垃圾270吨、污泥8300吨、路障127处。 3、清洁小流域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充分利用当地水土资源,做到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大力培育以毛竹、蜜桔、黄花梨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以白莲为主,药材、烟叶、蜂蜜为辅的生态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农民走现代农业之路,全力打造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了全国首个莲花科技博览园,白莲的生产管理、新品种培育、产品深加工等技术日臻成熟,白莲亩产提高了36%,并开发出荷叶茶、藕粉、莲子汁、莲芯茶等白莲系列保健产品。同时,牢固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依托莲峰贸易、昌圣食品贸易等龙头企业,实现农林产品生产与市场的顺利对接,产品俏销京、津、沪等城市,远销美、日及东南亚。三年来,小流域开发毛竹林5300亩、果园3650亩,推广种植“太空36号”新品种白莲1万亩、中药材泽泻0.5万亩、“黑老虎”晒烟780亩。2008年,盱源小流域白莲产值达1600万元,占农业产值的81%。 4、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驿前镇素有“中国魅力古镇”之称,处于该镇境内的盱源小流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有万亩荷花、盱源探秘;历史名胜有明清古建筑50余栋,其间莲花、荷叶、莲蓬等吉祥图案的石雕、木雕、砖雕堪称江南古文化之佳作,随处可见,形成了博学多姿的莲文化;红色旅游有毛泽东故居、中央苏区遗址、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和高虎脑红军烈士纪念碑等。2003年,驿前镇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现正申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我们依托小流域自然资源优势,将工程建设与精心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相结合,采取“山、水、田、园、路”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靓化了流域生态景观,同时整合挖掘苏区遗址、明清古建筑、万亩荷花、盱源探秘、莲乡农家乐(赏莲、采莲、制莲、品莲)、民俗风情等旅游休闲资源,“文化搭台、生态唱戏”,把盱源清洁小流域建成 “红色、古色、绿色”三色一体的特色休闲观光型小流域。现在,盱源小流域已成为广昌历届国际莲花节的主景区,来此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2007-2009年,盱源小流域共接待采风、观光、休闲的国内外游客达5.1万人次。
三、建设成效 (一)以治理促清洁,减少了流域的面源污染 通过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年保水93.7万立方米,保土1.29万吨,小流域减沙率达86%,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了62%,生活污水排放量减少了88%,生活垃圾控制量达97%。土壤养分流失大幅减少,土壤理化性质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和微生物量明显提高,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程度显著降低,农田水质清澈,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二)以治理促净化,改善了流域的水质状况 随着山上林草植被的不断恢复,山下乔、灌、草、水生植物等植被的重建,小流域内植物群落得到明显改善,正从单一化向多种群、多层次植物群落结构演替,水土得到有效保护,各种污染物不断受到拦截和吸收,流域水质得到逐步净化。经检测,人畜饮水与河道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Ⅰ类水质标准。 (三)以治理促发展,推动了流域的经济增长 工程实施再造了流域生态美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以莲为媒的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以莲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万亩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已经建成,白莲品牌战略初步实现,扩大了劳动力就业领域,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农民收入连年攀升。三年中,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了736元和654元。 (四)以治理促和谐,美化了流域的人居环境 工程实施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和两个文明的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为当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育场所,多年少见的野猪、山羊、野鸭、鱼类又重新活跃在山间、河流,不断使动植物达到自然平衡状态,生态进入良性循环,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几点体会 (一)清洁小流域建设离不开上级的支持与重视 我县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开展以来,一直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近年来,国家、省、市领导以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多次深入我县盱源小流域视察工作,对我县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工程实施期间,省水利厅、市水利局领导先后8次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县委、县政府先后2次在党政联席会上听取清洁小流域工程实施情况汇报,部署抓好工作落实。对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时召开协调会给予解决。确保我县盱源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二)清洁小流域建设离不开社会的参与与配合 我们把动员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清洁小流域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全民动员、个个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时,县委、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打造聚资平台,共吸引335万元社会资金投入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有效解决了工程实施中力量不足、资金不够的难题。 (三)清洁小流域建设离不开科学的探索与创新 在三年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初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一是以建设坡面水系工程为中心的丘陵山地综合治理建设模式。按照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思路,山顶戴帽植树造林;山腰修建坡面水系工程,植树种果;山底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泽泻、烤烟等特色农业。二是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中心的生态农业开发建设模式。依托盱源小流域地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资源优势,充分打好生态旅游牌,结合面源污染治理,提升景观品味,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治理促旅游经济发展的建设新模式。三是以营造水保经济林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型建设模式。依托山地资源,结合综合治理,开发了标准高、效益好的860亩南坊黄花梨基地、3500亩龙井毛竹林基地、1200亩西排蜜桔基地等水保经济林果精品工程。四是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村庄靓化建设模式。以自然村庄为单元,结合新农村建设中污水处理、垃圾清理、农厕改造、畜粪治理等内容,在清洁小流域内建起一批环境优美、人居舒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流域内村民新建小洋楼63幢,115户生态移民喜迁新居,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可喜局面。 在盱源清洁小流域建设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离上级要求、与兄弟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对清洁小流域建设认识不够到位。清洁小流域是新生事物,有些群众对工程建设认识不足,参与意识较为淡薄,积极性不高;二是清洁小流域建设标准还不够高。如生活污水与面源污染治理还不够彻底,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有待完善,离真正的清洁小流域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三是清洁小流域建设资金投入还不够。清洁小流域建设要求高,虽聚集了大量的部门与社会资金,但仍有一定的资金缺口。我们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清洁小流域建设的资金投入,当地政府进一步强化清洁小流域的后续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