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北京市水务局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现场会上的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0-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以创新为动力 开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新局面
 
 
北京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工作站主任 李永贵
 
北京市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山区是北京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地,是天然生态屏障,也是居民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2008年北京常住人口1695万,人均水资源量224立方米,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大城市。近十年来,年均水资源量只有26亿立方米,年用水量35亿立方米。其中三分之二用于工业和城市生活,入不敷出,需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供水平衡。
南水北调水原计划2010到京,年调水10亿立方米,由于工期调整,将延迟到2014年到京,加剧了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瓶颈。
在水利部的支持和指导下,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按照“生态优先,治污为本,保护水源”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溯源治污为突破口,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五同步治理,采取21项措施,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取得明显效果。
截至2008年底,全市547条小流域,累计治理327条,其中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7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三大成效:一是保护了水源,稳定了密云、怀柔水库水质,改善了官厅水库水质;二是发展了旅游,促进了绿色产业发展,富裕了农民;三是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维护了河库健康生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了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要求,面对北京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北京的水土保持工作立足于服务首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首都的水源安全、服务首都的新农村建设。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开创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概括起来有四点体会:
 
一、统筹规划,拓展水土保持工作外延
 
北京水土保持工作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拓展工作外延。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念,成功的推广到北运河、妫水河等大流域规划与治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1、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理念,制定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
北运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流域面积4423平方公里,覆盖城八区及通州、大兴、顺义、昌平等区。 流域内人口占全市70%以上,GDP占全市80%以上,承担了北京城市的全部排水任务。目前北运河流域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河流水质达标率低。流域全年COD排放总量8.7万吨,每天有32万吨污水直接入河。河道水质污染严重,达标河段长度比例仅为22%。二是水资源利用率低。年水资源利用量4.6亿方,有6.3亿方没有利用,水资源利用率仅为36%。三是部分河道防洪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淤积严重,有80公里河段堤防不达标。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北运河污染问题反应强烈。2008年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4个代表团提出关于北运河治理的建议。2009年十三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5个代表团83名代表提出10项有关北运河水污染治理的提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刘淇书记、郭金龙市长分别做了重要批示。市人大决定将北运河治理作为1项重点督办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
牛有成常委指出: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要按照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思路,溯源治污,污水、垃圾、厕所、河道、环境同步治理。市水务局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城乡统筹、溯源治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建设“三个体系”、“一个机制”,实现“一河变三河”目标。
(1)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源头治污的理念,溯源治污,还清水质,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体系,建成“生态的河”。新建、改建新城、重点镇54座污水处理厂;实施500个村污水治理。实行垃圾集中收集,无害化处理,在全流域范围内实现沟渠、水塘、河道、水库周边无垃圾堆放点。划定限养区、禁养区,水源保护区严禁养殖;限定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粪污无害化处理;实行化肥、农药总量控制,建立使用登记制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涵养、循环利用的理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建成“有水的河”。新建沙河水库、引温济潮、宋庄引水等3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利用水量1亿方。建设东南郊等4处水网工程,525公里,利用水量2.2亿方。新建186处雨洪利用工程。扩大水面520万平方米,增加蓄水量2000万方。
(3)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防灾减灾理念,加固堤防,整修闸坝,提高防洪能力,实现安全迎讯,人水和谐,建立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成“安全的河”。新建12处湿地,面积600万平方米,增加调蓄能力3000万方;实施生态治河22条115公里;新建、改造闸坝10座。
(4)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管并重的理念,设置河道水质考核断面,建立全流域河流水质考核机制。市政府与各区县签订流域水质目标责任书。按流域建立考核断面,明确各断面COD减排的年度目标,作为考核各级领导政绩内容之一。
北运河治理计划投资160亿元,从2009年起,用7年时间完成治理任务。规划实施后,全流域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流域内年COD排放量由现状8.7万吨降为3万吨,水资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300公里干支流成为绿色生态走廊。
2、按照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理念,开展了妫水河流域综合治理
妫水河流域是官厅水库一级支流,治理前流域水质污染严重,影响官厅水库水源安全,近几年来,按“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分区实施治理,已取得明显成效。
(1)在生态修复区,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754名管水员,4321名生态林管护员,对山区沟道、水源涵养林等进行保护。
(2)在生态治理区,治理重点污染源和人口密集区的污水、垃圾。改厕3.2万户,建成57处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8万吨,流域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对难降解的垃圾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县消纳”的处理模式。年收集处理农村垃圾2.5万吨,垃圾处理率90%以上,实现村村环境整洁;建设县城水体循环工程,营造良好的水景观。
(3)在生态保护区,治理官厅水库库滨带2.1万亩,妫水河主河道24公里;建设妫水公园、县城污水处理厂退水湿地等,恢复湿地5300亩。
通过综合治理,改善了村庄环境,农民年均增收15%。流域年减少排放总磷3.6吨、总氮20吨、COD 96吨。官厅水库水质COD由治理前Ⅴ类提高到Ⅲ类。
 
二、政策集成,深化水土保持工作内涵
 
1、从2005年开始,市发改委、市财政局每年从基本建设资金、水资源费和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拓宽了资金渠道,增加了小流域建设投入。投资标准从每平方公里25万元提高到50万元,治理面积由2004年200平方公里提高到2009年575平方公里。投资总额由2004年的5000万元,今年提高到2.9亿元。
2、2004年,市政府建立了水源涵养林管护机制,出台了山区移民搬迁政策。全市61万公顷水源涵养林实现了管护的全覆盖。近几年来,先后从水源地、泥石流易发区、采空区搬迁1.1万户,3万多人,异地补偿安置。改善了环境,保护了水源。
3、2006年以来,北京市与河北省建立了流域水源保护合作机制。在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全面开展了退稻还旱工作。北京市政府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补偿农民退稻还旱减少的收入,截至目前已累计退稻还旱11万亩。实现了节水、农民增收和水源保护的多赢。
4、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政策。制定废弃矿山治理规划,到2010年,市政府计划投入10亿,用4年时间,实现全市现有3667公顷废弃矿山全部生态修复,裸露矿山重新披绿。
 
三、强化管理,增强水土保持工作活力
 
1、从2009年开始,市委组织部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农村治污达标率作为各区县委、政府领导班子届中考核的指标。
2、2009年2月,市水务局、环保局、市发改委联合发文,明确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作为环评和立项前置条件,没有水务局审批的水保方案,环保局不批项目环评报告,发改委不立项。
3、2006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立本市农村水务建设与管理机制意见的通知》。全市成立3927个农民用水协会,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每人每月500元的报酬,组建10800名农民管水员队伍,负责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安全用水等工作。填补了长期以来村级水务管理的空白,实现了源头管理。
4、自2007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管护资金590万元用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管护和污水运行费。市水务局按照管护标准,对设施的运行管护情况进行抽查,年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的拨付运行管护费,不合格的核减管护费用。
5、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为依托,2007年,在门头沟区韭园、延庆县下阪泉和大泥河等小流域开展农民参与式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从“项目前期、工程实施、后期管护”环节入手,鼓励农民全程参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使农民成为:工程建设的主体、流域管理的主体、经济受益的主体,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零距离”服务农民。
参与前期:坚持“问需于民、问意于民、问策于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与小流域内70%以上的村民代表座谈,反复征求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意见,召开“一事一议”会,公示工程建设情况。
参与建设:凡是农民自己能干的都由农民自己干,凡是农民能自己管理的都由农民自己管理。变以前的“要我干”为“我要干”,提高了农民收入,大大激发农民参与小流域治理的积极性。韭园小流域有劳力500人,80%的参与建设,仅此一项,人均增加劳务收入600元。
参与管理:工程验收后,产权移交村委会,按照水务部门制定的标准和要求,由村委会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确定管护人员,落实管理责任,建立管理考核制度。
 
四、科技支撑,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现代化水平
 
1、研究完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三道防线规划建设体系。全市划分547条小流域的建设单元。按流域划分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空间布局,确定了21项治理措施。
2、研究、引进、推广污水治理、边坡防护、河岸(库滨)带等3类实用新技术。包括:推广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生物接触氧化、厌氧生物滤池、厌氧/好氧(A/O)+土地渗滤、人工湿地、改厕6种农村治污适用技术。推广30种边坡防护技术,有效解决坡面水土流失问题;研究推广多种河岸(库滨)带建设模式。
3、研究确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调查监测评价体系。研究制定调查监测方法。开展小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研制了北京市土壤侵蚀模型。研究建立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地方标准《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DB11/T 548-2008),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调查、评价、规划、治理、监测和验收提供了标尺。
2004年以来,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16项成果获水利部和北京市科技奖,其中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体系研究成果获2008年度水利部大禹奖二等奖。2007年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近几年来,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努力学习兄弟省市,特别是浙江永康的先进经验,开拓进取,创新工作,推动北京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