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云南水利厅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现场会上的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0-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谱写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篇章
 
 
云南省水利厅水保处副调研员 朱晓柯
 
(2009年10月)
 
云南位于祖国西南边疆,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花卉之乡”、“药材之乡”、“生物资源基因库”的美誉。云南地处长江、珠江及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等4条国际河流的上游和源头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毗邻,国境线长4060公里,总面积38.32万平方公里,坝区仅占6%。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人口在 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边疆、贫困为一体的省份,也是全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地各民族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和需求愈加强烈。2006年,在水利部的关心支持下,云南省与北京、浙江等省(市)一道,在全国率先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作,旨在探索西南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型模式。
 
一、项目启动和实施情况
 
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依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原则,我省决定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试点工作。昆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共辖5区8县1市。全市人口619.33万,地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红河流域分水岭地带,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0.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多年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作中,昆明市各县(市)区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治理技术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治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水土保持成为昆明市水源保护、滇池流域治理、创建生态旅游城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06年,以国家启动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为契机,我省将以昆明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地——松华坝水库水源区为核心区,盘龙区、西山区、嵩明县的三条小流域列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迅速完成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审查工作,实施方案得到水利部的认可,同意批准实施。
三年来,项目区共完成治理面积32.74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134.5hm²,蓄水池54口,沟渠2.58km,保土耕作165 hm2,作业道路8.36km,植物护埂2.7km,塘堰整治1座,溪沟整治15.9km,谷坊7座,拦沙坝5座,水保林351.75 hm²,经果林213hm²,封禁治理1671.51hm²,沼气池70口,省柴灶43口,道路硬化60420m,垃圾池(房)33个, 排水沟350m,人工湿地8031.94hm²,污水处理池13个,道路绿化6.4km。共投资1.1133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65万元,各级地方水利部门投资527.4万元(省级167万元,市级180万元,县级28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35万元,带动其他部门投资1.029亿元。
 
二、经验和做法
 
项目实施以来,在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植被建设、水资源涵养、水源保护为重点,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目标,水土流失防治与水源保护相结合,围绕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作。
(一)立足实际,科学规划 ,加强领导是保障
我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始终把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在政府工作中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各级领导多次深入项目区检查指导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佟伟力副司长到项目区指导工程建设。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深入项目区视察后,对水利部门大胆实践、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昆明市政府李喜副市长、云南省水利厅陈坚副厅长曾多次到项目区调研,提出思路,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我们在工程规划、布局和建设中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治”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按照水保、景观、生态多样性与治理、保护、发展并重的原则,对整个小流域分“山顶、村庄、河边”三个层次进行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把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山、水、田、林、路”治理方式的基础上,增加“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山顶封禁,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山腰建设水保生态经济林;山下结合“一池三改”和水保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二)明确思路,结合实际,分类治理是关键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的核心区——松华坝水库是昆明市重要的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与项目区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为切实做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作,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改善水质,保护生命之源,我们始终坚持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和实际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积极推行开发性治理,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用地”和“生产用地”,重点改造和保护生产用地。在布局上做到相对集中连片,突出规模效益;在措施安排上,重点围绕坡改梯、小型水利、经济林和封禁治理等工程及生物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整治,使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三)注重实效,突出特色,摸索试点模式是重点
针对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起步晚,开展工作经验不足的实际,按照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思路组织开展工作,经过几年来的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水源区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做好“四个结合”。一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中,始终注重深入调查研究,并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的结合起来,围绕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的原则,合理抑扬生物措施效益期长而见效慢和工程措施效益期短而见效快的利弊,科学、合理地配置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比重。二是国家补助与群众自愿相结合。从规划开始,坚持贯彻群众为本的原则,采取以宣传动员为辅,群众自愿为主的选点方式,选择干部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小流域开展设计工作,把“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精神贯彻到小流域治理的始终,先期启动治理群众基础好的区域,从而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推进水土保持全面发展。三是水土保持与多项目相结合。水土保持是一项系统工程,治理任务重,周期长,投资大,单一实施水土保持措施速度慢,力量薄弱。组织多部门参与、多渠道投资的形式,可以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速度,增强治理水土流失合力。四是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结合水源区保护与发展,探索创新水土流失治理机制,实施以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净水惠民”工程为重点的治理措施,为有效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涵养水源,改善径流区内的水土流失状况,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广泛动员,提高认识,宣传发动是基础
为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和支持水源保护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我们不仅在宣传上做到持久不懈,而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极大地增强了广大群众水土保持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水保人员多次深入项目区乡镇、村社,以图片展版、群众会议等形式,宣传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与水土流失防治的重大意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动员群众积极投身水保工程建设。市、县两级政府针对实施的项目村在资金扶持上给予统筹考虑,优先安排年度项目配套资金,发挥多部门优势,集中投入,集中力量开展试点工程建设,将群众治理的主动性和治理的适宜性相结合,得到了项目区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五)深入实地,重视民生,尊重民意是核心
水利部门始终把水土保持项目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通过调查摸底,召开会议及逐村走访听取村民意见,充分了解民情、尊重民意,选定试点区域。结合当地的实际,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以及环境保护总体要求的原则,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开展调查研究。结合水源区实际及特点,充分发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带动和示范的作用,认真做好组织、动员和落实工作,精心安排各项治理任务,努力提高实施质量,在治理区树立了治理水土流失的示范性工程,较好的实现了以重点工程带动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发展效应。
(六)走出去,引进来,加强学习是抓手
为了推进试点工程建设进程,保障试点成效,2008年10月,云南省水利厅组织昆明市相关县(区)的水利水保技术人员十余人,由水土保持处领导带队,到北京市门头沟区考察学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坚定了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明确了治理思路,找到了这些成功经验与我省的结合点,紧紧围绕省会城市昆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七)部门合作,多方筹资,积极协作是动力
根据水土保持规划,按照“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以“产业发展、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为中心,各有关县区整合各部门资源,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如:盘龙区团结小流域的实施带动交通部门投资400万元,修建进村道路4000米,农业、科技部门投资150万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普知识宣传。西山区高海小流域除各级水利部门投入资金外还带动农业、林业、新农办、滇管局等多个部门投入资金10141.5万元,促进了昆明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进程。
 
三、试点工程取得的成效
 
我省通过三年多的建设,集中打造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改善了人居环境
随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逐步深入,村容村貌得到整治,美化了人居环境。盘龙区对团结村实施村间雨污分流,建设污水收集沟(管),使污水收集后进入人工湿地进行初步处理后排放;建设垃圾收集池,垃圾定点堆放,定时清理,控制生活垃圾污染水源,实现村组生活垃圾收集清运率90%以上;粉刷村庄土基墙,使村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对村建道路硬化,并进行村庄道路绿化美化,种植桂花、香樟等乔木;在村庄内建设小游园,为供群众休闲娱乐场所,改善了村庄面貌。
(二)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依托试点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积极引种名特优果苗木,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果、花卉、蔬菜等,使小流域经济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西山区高海小流域和嵩明县龙潭小流域该项目工程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采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模式与措施,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农业范工程。盘龙区在项目区内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示范工程,由区政府在松华乡小河村5年一次性租用100亩土地,用于建设中草药示范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十里香”茶叶基地,并对茶叶基地进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同时还种植经果林(矮化核桃)600多亩。
(三)加强了饮用水源保护
在松华坝水库牧羊河河口实施生态恢复与库湾生物控藻工程,建设生态林带和生态刺篱带。生态林带主要种植耐水乔木中山杉、水杉、白千层金、杨树、柳树等,生态刺篱带栽种火把果。有效防治面源污染,涵养水源,同时能拦截牲畜进入破坏,以达到降低实施项目区污染物的承载力,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体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对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使土地利用更趋合理,土地产出率得到提高,环境容量得到增强,缓解了人地矛盾。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进一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在小流域内的冲沟上分别修建拦砂坝及谷坊,减少淤积,有效控制因水土流失对水库、塘堰的影响,蓄水保土防洪效益逐步显现。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的实施反映了项目区人民群众共同的心声,为城市周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与其他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工程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处于探索阶段,对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认识不够。
二是水保部门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一批高素质的水土保持专业技术人员。
三是由于部分社会成员对生态清洁小流域认识不足,自然资源的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生态保护意识差,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
四是水土保持效益监测基础科研工作薄弱,技术体系不完善,监测成果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难以体现。
 
五、今后的工作建议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一项新的水土保持工作,为我省的水保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将在将在新思路、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下,努力探索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新方法。为此,我省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深入开展水土保持国策教育,分级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培训,搞好社会公众教育,组织特色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更新水保传统观念,把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护水源,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
(三)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坚持严格治标、重点治本,监督执法与治理两手抓,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四)加大水土保持改革创新力度,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鼓励广大群众、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回顾过去,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展望未来,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还需要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共同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未来,谱写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篇章,使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