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林祚顶主任回答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9-07-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日报社记者:
       我比较关心黄土高原的情况,因为那边的生态环境一直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之前也比较严重。这次和之前2011年的监测相比,有哪些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谢谢!
 
林祚顶:
       此次监测的黄土高原地区范围涉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5省(区),总面积57.46万km²。根据2018年动态监测的成果,黄土高原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1.37万km²,占区域总面积的37.19%。
  与2011年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结果相比,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15万km²,减幅9.13%。总体上看,黄土高原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主色调渐次由“黄”变“绿”,土壤侵蚀强度逐步下降,生态向好发展。
  黄土高原曾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壤侵蚀强度居全国之最。通过刚才一组数据,可以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了根本好转,这点相信各位去过黄土高原的记者朋友,也都有切身的感受。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持续向好,我想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中,实践起步早、时间长、力度大的一个区域。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就组织发动人民群众在这个区域开展了大规模的治山治水。
  2.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利部在黄土高原大力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持续加大治理力度。
  3.1999年,黄河流域率先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发挥植被自我修复能力。
  4.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在黄河流域实施了一大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取得明显成效。
  5.与此同时,水利部不断加大黄土高原的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力度,在这一区域开展遥感监管试点,有效的控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虽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状况取得了明显改善,但这一区域水土流失总体还量大面广,水土流失率比全国高了近9个百分点,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第一,这一区域生态系统恢复的质量还不高、稳定性不够。生态环境脆弱,一经人为干扰,极易反弹。
  第二,剩余的治理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粗泥沙来源区极难治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第三,黄河上中游地区生产建设活动较为集中,资源开发强度大,水土资源保护压力大、任务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加大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力度,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二是坚持把防止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放在优先位置,严格生产建设活动监管,坚决杜绝一边治、一边增,一边还旧账、一边欠新账的情况。
  三是加大支持力度,结合黄土高原特点,分区施策,统筹考虑沟道治理、塬面保护、坡耕地治理和贫困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四是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长效性。
  谢谢大家,回答完毕!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