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

福建省宁化县:蹚出绿色发展新路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3-07-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图片1.png

坡耕地改造后的油茶基地

宁化是我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县之一。据1995年卫星遥感普查,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45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19.15%。

如今,经过全县干群的努力,宁化先后获得“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县”“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宁化干群的努力与坚持。宁化县牢记嘱托,学习借鉴“长汀经验”,围绕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誓把荒坡变绿洲的目标,创新机制,攻坚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着力打造高标准的水土保持示范样板。

发挥聪明才智 荒山披上绿装

宁化西部的乡镇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此山一无毛、二无皮、三无肉,只剩下光骨头(母岩)。“光骨头”就是指紫色页岩土。这种土土层浅薄,不保水。雨水冲刷,土层逐年变薄,成了红石骨子土。面对这一现状,宁化水保人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水土流失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技术,经过反复摸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治理办法。传统油茶山地的耕作方式采取顺坡垦复,遇上雨季会加速水土流失。宁化县创新采用开挖“鱼鳞坑”和“山边沟”方式种植油茶,这种坑呈半月形,外高里低,形如鱼鳞,在坑内种油茶,可保土保水保肥。对“老头松”为主的强度流失区和侵蚀劣地,宁化县通过开挖竹节沟进行整地,营造草、灌、乔三位一体水保林。对以沟壑为主的严重侵蚀地,在沟壑出水口处筑土、石谷坊,谷坊内播草籽或种草,逐步恢复植被。对坡耕地流失区,宁化县修筑反坡梯田或水平梯田,在梯壁、梯埂上栽植百喜草或黄花菜,增加地表覆盖。对轻、中度流失地和生态恢复较好的治理区采取全封山措施,补植阔叶树改善林分结构,结合人工追肥,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最难的地方还有流失斑治理。有些山头没有适合树苗生长的土壤和水源,于是,工人们把泥土、水、幼苗、柴油机,用肩背手提的方式,一趟一趟运上去,用冲击钻挖穴种树。与此同时,县里实行燃料补助制度,积极引导群众以电、煤、沼气、液化气等燃料代替柴草,发放非柴燃料补贴,对全县的水土流失区实行全面封禁治理,管住上山的“柴刀”。

引入民间资本 托起富民产业

如何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荒坡地如何“生金”?该种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基于如何富民这一出发点,除了政府投入,宁化县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宁化是油茶传统产区,也是全国油茶主产区和油茶最适宜栽培区之一。紫色土缺氮但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元素,适合油茶树生长。为此,县里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油茶、茶叶产业相结合,引进公司和大户,不但治理了茶果园的水土流失,同时促进油茶、茶叶产业的发展。宁化县石壁镇溪背畲族村山坡上,一排排油茶树抽出新芽,绿意盎然。多年前,这里还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一片荒山秃岭,如今成为5000余亩水保油茶林示范基地。

图片2.png

美丽的杨边水保公园

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

宁化县石壁镇的张大姐没想到,能在家门口“带娃、上班两不误”,一天赚上百元;淮土镇种植油茶的农户也没想到,山上的油茶旺产,茶油产品成了香饽饽……这些改变,与水土流失治理息息相关——宁化县把油茶、茶叶、果业、食用菌、林产业等特色产业作为生态农业发展培育扶持的重点,走资源开发保护和农民增收双赢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形成特色产业或集约化经营,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除了直观的“钱袋子”收益,宁化群众的获得感也与日俱增。对于不断改善的生态环境,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宁化人普遍且深刻地感受到:山上,树更多了,更绿了;河里,水更清了,鱼更多了……

宁化县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谱写红土地的绿色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宁化力量。

(供稿:福建省水利厅水保科技处)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