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院士孙鸿烈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5-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同仁:
    大家好!今天十分有幸能参加这个座谈会。2006年,水利部、中科院、工程院联合搞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我和几位院士专门来长汀考察过。下面,我就福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复谈点个人观点。
    一、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有其深刻的科学性
    长汀县经过几十年的连续治理,特别是2000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水利部也将长汀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生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长汀县在治理水土流失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形成了几大治理与开发模式。如他们前面汇报中总结的“大封禁,小治理”、“草牧沼果”、“等高草灌带”、“老头松”施肥改造、陡坡地“小穴播草”等,这些治理技术和模式有其深刻的科学性:
    一是充分利用了植被自然演替规律。长汀县在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以草先行,采取“草→灌→乔”逐步恢复的技术路线,按不同区域原有的基础植被和水土流失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态修复保护植被、种树种草增加植被、“老头松”改造改善植被、种茶种果改良植被等不同治理措施。这一技术路线,在人工干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自然植被演替规律,有利于最终形成稳定的乔灌草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
    二是充分利用了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长汀县在治理过程中所选择的乔木、灌木、草和经济林品种,大都为当地的乡土品种,引进品种也经过了长期的筛选,这些品种适合于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同时他们还注意将喜阴与喜阳、阔叶与针叶、深根与浅根、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优化配置,依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因地制宜种植相应的品种。这些做法,很好地遵循了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划,大大提高了植物措施的成活率和生长量,事半功倍,加快了治理速度。
    三是充分利用了生态自然修复规律。长汀县在治理过程中,大力推广“大封禁,小治理”的模式,大面积实施封育保护、封山禁牧等措施,在水土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实施高标准的人工治理,种植经济林果,解决当地群众的吃饭、花钱问题。把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促进植被快速恢复,而且有利于形成真正适应当地立地条件的、稳定的生态群落。
    四是充分应用了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规律。长汀在治理过程中,大力发展“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生态农业,以草为基础,果、牧为主体,沼气为纽带,形成完整的物质循环和产业链。转变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破坏生态系统的不可持续的线形经济模式,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循环经济模式。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长汀治理模式为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树立了典范
    南方红壤区地处我国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丰沛,人口密度大,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土壤抗蚀能力差,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侵蚀。其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该区一些地方天然植被破坏后,表土冲刷殆尽,土壤严重退化,成土母质裸露,有机质和有效养分含量极低,干热化程度异常,即使水热条件充足,植被也难以自然恢复。正如我们看到的长汀治理以前的情况;
    二是该区人工林有很大一部分是马尾松纯林,林下土层没有恢复,依然是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很低的成土母质,缺少灌木或草本植被覆盖,保持水土能力很弱,林下水土流失严重;
    三是一些地区岩层风化壳深厚,在强降雨作用下极易形成崩岗,产生高强度的水土流失;四是这一区域山地林果业开发强度很大,又多为陡坡开垦,将原有次生植被全部去除,很大一部分没有采取林间植草等防治措施,引发严重人为水土流失。
    可以看出,整个红壤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与长汀县的情况基本一致。长汀县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出的陡坡地“小穴播草”、“等高草灌带”、“老头松”施肥改造、“大封禁,小治理”等治理技术和治理模式,对红壤区水土流失治理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长汀已经为红壤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树立了典范,只要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红壤区水土流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三、长汀县重视水土保持科技、遵循自然规律的理念值得在全国推广
    长汀县长期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在工程建设管理、调动社会参与等方面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单从技术方面来讲,我认为长汀有以下三条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
    第一,注重科学普及,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的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在长期的治理过程中,长汀注重科学普及和宣传,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宣传水土保持知识。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水土保持科教园,结合当地的实际,面向中小学生普及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防治的技术措施等知识,宣传水土流失防治历史、综合治理成效等。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国大力推广。水土保持是一项涉及面广,与广大农民群众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事业,应当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中能够自觉地采取有利于保持水土的农业耕作措施。 
    第二,注重科学指导,提高防治措施科技水平的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长汀县长期保留着一个水土保持试验站,并且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和监测工作,这在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长汀县水土保持实验站还与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为这些单位的水土保持研究提供实验基地,吸引了一大批研究生以长汀为基地完成学位论文。这一做法为当地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技术问题,总结成功经验。长汀县重视水土保持科技工作,长期坚持投入,与有关科研教学机构互利合作,吸引科技人才研究当地水土流失防治中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提高防治措施的科技水平,这一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
    第三,长汀治理模式所遵循的科学理念值得在全国推广。正如我刚才总结的,长汀县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植被自然演替规律、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生态自然修复规律和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规律。我们在前几年参与“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时也发现,我国一些地方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忽视植被的地带性规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无灌溉条件下种植乔木,成活率、保存率都很低,有的甚至造成新的人为破坏;还有些地方在人工种草时草种选择不当,耗水过度;还有一些地方忽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生态建设工程主要依靠人工治理,既加大了成本,又影响生态恢复的效果和进度。因此,我们应当大力推广长汀县的做法,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提高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步伐。
    以上所讲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