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左长清所长作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的建设与实践交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7-03-3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贯彻科学治水思路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一、建设背景
江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也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的典型代表区域,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35万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1%。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阻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水利部的要求,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快速增强我国南方尤其是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于2000年开始率先在红壤侵蚀区建设了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进行长期的水土保持科学试验与示范,旨在探索该类型区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侵蚀机理以及防治措施等。
二、基本情况
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面积为80hm2,位于江西省北部鄱阳湖水系的德安县城郊,属于典型的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园区南距南昌市70km,北离九江市50km,毗邻庐山风景区,(南)昌九(江)高速公路和京九铁路倚园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的建设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科学试验、技术应用、示范教学、宣传培训为重点,不断增强水土保持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水土保持科技创新步伐,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
(二)目标任务
到2010年,力争将其建设成为集科学试验、技术应用、示范教学和生态建设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水土保持科技园区,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和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示范样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和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使之成为水土保持科学试验和研究基地、先进技术推广和示范样板、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基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窗口,成为水土保持优良植物基因库、高新技术孵化器、实用技术辐射源。
四、主要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建设
我们先后完成了科技园的“土地规划”、“景观规划”以及“建设规划”,其中,“科技园建设规划”已于2005年12月经江西省发改委批复立项(赣发改农经字[2005]1583号文),批准总投资金额2380余万元。
在规划中注重理念的先进性以及试验方法的先进性,坚持科学试验、技术应用、示范教学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将园区划分为科研试验区、推广应用区、示范教学区和生态建设区四大功能区共20个小区,分区进行建设,分步加以实施,逐步完善,逐步提高。根据“规划”的安排,首先从科研试验区的建设入手,兼顾示范教学区和推广应用区,到目前为止,科技园科研试验小区已经基本建成,达到满足当前科研试验开展的要求,其他几个小区的建设也初具规模。
在科技园科研设施的设计和施工中,我们注重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广泛征求水土保持知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因地制宜,设计适合于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的先进的水土保持科研设施,其目的、内涵和方法都比传统水土保持有很大的创新。
(二)落实治水新思路,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在科技园建设中,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始终。
一是在道路建设方面,选择经济实惠、美观耐压的草种,采用农路植草代替传统的砾石、沥青、水泥道路和土路,解决了传统农路影响自然环境、易被冲蚀和维修费用高等诸多缺陷,实现交通运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二是在沟渠建设方面,采用草沟代替传统的土沟、石砌或混凝土砌筑沟,既充分发挥了草沟施工简易、费用低廉、控制侵蚀、维护自然景观的优点,又可增强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削减洪峰,起到防洪减灾的效果;三是在梯田建设方面,采用梯壁植草,既可予梯壁以保护、降低维护工时、维护自然环境,又可生产敷盖材料、补充土壤有机质;四是引入现代农业理念,利用改良山边沟技术,实现路渠合一,建立坡地省工经营基础;五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力求形态别致、色彩柔和、经济实用、与环境协调,强化设施的自然性和亲和性,在满足设施建设的要求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设施即是景观”的生态效果;六是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边建设,边开展科技研究与示范
为了争取早出成果,快出成果,推动水土保持科技进步,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我们采取“边建设、边试验研究”的办法,开展了一系列科研课题的试验研究。特别是在科技园建立了大型径流观测场和土壤渗漏装置(lysimeter)后,及时开展观测试验,重点开展水土保持基础理论、控制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和防洪减灾技术的研究,其中利用土壤渗漏装置开展研究在我国大陆尚属首次,被世界知名水土保持专家廖绵浚先生称之为“世所仅见”。至目前,在科技园开展的科研课题涉及国家、长江委、省科技厅及水利厅安排的各级重点课题10余项,如“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红壤丘陵坡地梯壁植草与坡面草沟技术试验研究”、“鄱阳湖红壤丘陵区不同治理措施的减蚀效益分析”、“红壤坡地生态农业及减灾技术研究”、“水土流失监测监控指标体系研究”等。
通过这些研究,不仅对拓展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水土保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我国南方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和防洪减灾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为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和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取得成效
1、科技园初具规模。目前,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科研试验和管理的需要。建成气象站1座,径流观测小区21个,其中: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小区3个,标准径流小区15个(其中5个为梯田区组),土壤渗漏试验小区3个,均安装了自记水位计、土壤水分张力计等用于观测径流和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山边沟”等几个试验示范区已经基本建成并发挥了较好的效果。引种百喜草等优良草种40余个,优良果树品种30多个(其中有7个品种为我省首家引种),培育绿化景观苗木20多种。另外,在水土保持植物园内引进了80多个品种达5万余株的水保和绿化苗木,目前已全部栽植到位。
2、取得了一批科研资料与成果。在科技园已经开展的多个科研课题中,“鄱阳湖红壤丘陵区不同治理措施的减蚀效益分析”、“水土流失监测监控指标体系研究”等课题已经顺利结题,并获得较高的评价。目前,涉及科技园科研试验的数十篇论文在国内外科技期刊上已经相继发表。利用园区为平台,培养了1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近五年来所获取的几十万个观测数据也已经录入计算机,并进行了整理分析。
3、示范和辐射效果初现。科技园在进行基本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同时,大力加强宣传工作,在提升科技园知名度的同时,扩大了水土保持工作在社会各界的认同,产生了明显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自建园以来,先后来园区参观考察的有世界水土保持协会、全球水伙伴、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国内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海峡两岸学术团体、大专院校、基层水保工作者等方面的代表200余批,共计2500多人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栏目、中国水利报、江西日报、中国水利网站等媒体,在世界水土保持大会等相关会议上都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交流;2006年,我园还获得江西省首批“全省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称号。可以说,科技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真正起到了水土保持示范教学和实用技术辐射源的作用。
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的建设得到了水利部、长江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与上级部门的要求和该园的建设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们将立足我国南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紧密跟踪国内外水土保持科技发展,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为丰富和完善我国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和生态建设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我们相信,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必将会对我国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工作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艘“绿色航母”定能在贫瘠的红土地上谱写出春的篇章。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