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发言

贵州省水利厅介绍水土保持监测和信息化工作推进做法及经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4-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聚力监测与信息化

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技术支撑能力

贵州省水利厅

近年来,贵州省将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工作作为促进水土保持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提升监测服务能力,推动信息技术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水土保持支撑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狠抓体系与能力建设,实现监测重心转变。坚持规划引领,批复了《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规划》,提出近远期监测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明确各级任务分工。优化网络布局,在原有省、市级监测机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36个县级监测机构,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监测机构加监测点的监测网络体系。规范站网管理,印发文件明确各级监测机构职责,形成总站-分站-监测点的监测分级管理模式,细化监测点日常运行管理以及数据逐月上报要求。目前全省27个监测点均及时报送数据,已积累10年整编成果。注重动态监测,自2014年起,陆续开展了赤水河等7个重要区域动态监测工作,总结积累经验,为全面开展动态监测奠定基础。启动监管重点监测,对12个建设项目进行监督性监测,并与监督执法联动,为远程煤矿等违法项目查处提供依据。以此为契机,推动我省监测工作重心逐步转变为有效支撑行业监管与目标责任制考核,更好满足政府决策、行业管理和社会公众需求。

二是重视数据与技术应用,夯实信息化基础。应用业务系统,“十二五”以来省级项目录入率已达到100%,补齐了数据信息化程度不足的短板。实施信息化监管,优先选取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域开展信息化监管,先“啃硬骨头”,2017年完成23个县全覆盖的年度计划任务,对2270个项目实施监管,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带动效应,为今年在全国首批实现“全省全覆盖”奠定基础。启动开展了重点治理工程信息化监管,采用无人机对近20个项目开展设计、验收资料的外业复核,对部分项目的实施效益进行后评价。建设水土保持大数据,借助我省实施“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三大战略的东风,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分散存储的普查、遥感调查、规划等水保数据,连通气象、国土等行业数据,开发水土保持业务应用。下一步,将集成三大业务系统、信息化监管和业务数据,实现水土保持全业务全过程信息化应用,大幅提高工作效能和政府管理水平。

三是落实保障措施,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抓好顶层设计,成立省级监测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项任务均落实专项实施方案、计划。科学分工,分级负责,省级承担遥感、航测等技术难度大、协调任务重的工作,市县则分担资料收集整理等重复量大的工作。通过强化沟通确保各级工作思路一致,形成责任明确又高度协调的工作体系。解决好项目资金,针对市县财政普遍困难的实际,监测与信息化工作经费全部从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中安排,2017年落实近2000万元,2018年已安排2800万元。同时还大幅缩减各级申请立项及下拨资金的时间,加快了工作推进速度。做好技术保障,加强与省内外院校的技术合作,选择珠科院等单位提供技术服务,面向不同受众开展技术培训,2017年省级监测与信息化技术培训200余人次,形成了稳定的技术队伍。强化成效考核,在水土保持年度工作考核中,把监测与信息化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指标,提高了各级对监测与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