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黑龙江省拜泉县作典型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6-0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全面推进黑土区坡耕地治理工程建设
 
拜泉县人民政府
(2010年5月31日)
  各位领导:
  我们拜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余脉过渡地带,地势丘陵起伏,漫川漫岗,幅员面积35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5万亩,其中坡耕地256.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4%,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县份之一。自198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举生态立县旗帜,全面实施坡耕地治理工程建设,截止2009年末,全县累计治理坡耕地面积151.6亩,占应治理面积的59.1%。我县先后荣获国际生态工程一等奖、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全国农田水利建设百强县等多项荣誉。我们的做法是:
  一、高起点规划,突出工程建设的科学性
  在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地貌、土壤和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生产力水平,把全县规划为西南部平原区、西北部和中部半丘陵区、东南部丘陵区和“三河”沿岸低洼易涝区。根据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危害、趋势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编制了治理方案。遵循“山处者林,水处者鱼,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结合者工”的原则,确定和完善了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等6种治理模式,运用“十子登科法”因地制宜地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
  二、高标准建设,突出工程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一是构建三种水库,增强蓄水能力。构建工程水库。修建小型水库138座、塘坝1352座,新增蓄水能力2.4亿立方米;构建土壤水库。调整垄向120万亩、兴修梯田16万亩,增强了土壤的通透性,提高了渗、蓄能力;构建生物水库。营造水保林75.01万亩,全县森林覆被率由70年代末的3.7%提高到22.8%。二是布设三道防线,强化保土、保水措施。以治坡治沟为主攻方向,从上到下,布设三道防线,形成完整的梯级防护体系。第一道防线是坡顶防护工程。即山顶栽松戴帽,林缘与耕地接壤处开挖截流沟,控制坡水下山。第二道防线是坡面防护工程。即按等距营造水保林,等高垄作、修梯田,蓄水保墒就地渗透。第三道防线是沟道防护工程。即沟头修跌水,沟底修谷坊、塘坝,沟岸削坡植树,育林封沟,顺水保土。三是采取三项措施,推广节水技术。推广点灌、滴灌、喷灌三项节水措施,即平原区上喷灌,漫川漫岗区上滴灌,丘陵区打井提水点滴灌结合,切实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努力开辟贫水区旱作农业发展的新途径。通过采取上述各项措施每年可拦蓄径流量6577.5万立米,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空气湿度提高10-14%,风速降低58%,连续16年没有出现“风剥地”,有效地规避了自然风险。全县农村人均收入由治理前的不足百元上升到3860元。在去年发生严重的旱涝双重灾害的情况下,全县粮食总产达到11亿斤。
  三、高效率推进,突出工程建设的政府主导作用
将坡耕地治理工程建设由单一的部门管理上升到政府行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强化领导,组织推进;实行目标,责任推进;抢抓时机,会议推进;树立样板,典型推进;开展培训,技术推进;严格验收,考核推进六项推进措施,保证了全县坡耕地治理面积以每年10万亩的幅度递增。
  四、高思维攻坚,突出破解工程建设难点
  一是破解占地串地难点,确保群众利益。采取用村预留的农田基本建设专用地串地、用梯田埂和地埂上种植的灌木产权补偿农户、用项目资金补偿三种方式解决占地串地难,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二是破解投工投劳难点,确保用工来源。对工程规模较少的项目,规范 “一事一议”程序,发动受益村群众实施;对工程规模较大的项目,通过村际、乡际借工或换工的方式加以解决,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县的“一事一议”工作被国家经济报作了专题报导,在全省“一事一议”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介绍。
  各位领导,作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县,我们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有决心、有信心实施好项目,并努力做到:一是认识再提高。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在全县上下形成不加快黑土地治理进程无出路,不干好黑土地治理工程无退路的广泛共识。二是领导再强化。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保证体系,科学制定试点工程建设的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推进试点工程顺利实施。三是措施再落实。按照项目要求,集中治理,规模推进,实现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协调,切实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益。四是管理再加强。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推行项目建设公示制、群众投劳承诺制、资金报账制、建后产权确认制等制度,强化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完成试点项目建设任务,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