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交流

山西省平定县水利局赵云柱副局长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0-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创新机制 建设民生水保
 
突出特色 实现持续发展
山西省平定县水利局赵云柱副局长作典型发言
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太行山西麓,总面积135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097.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1.3%。全县有10个乡镇318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人,属典型的北方土石山区,是山西省东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区之一。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于2003年开始在我县实施,六年时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8.85平方公里,其中:梯田整修420.4 公顷,营造水保林6786公顷,经济林819公顷,封禁治理5860公顷,修建谷坊281座 ,旱井210眼,建设田间路5.6公里。完成项目投资224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928万元。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项目区粮食年增产15%,农民人均年增收13%,贫困人口减少83%,;二是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区植被覆盖率达到47.8%,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3%,减沙率达到61%。三是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项目区发展核桃基地819公顷,小杂粮基地 500公顷,核桃、小杂粮生产加工已成为项目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四是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项目区内共建设文明生态村43个 ,占到实施项目村总数的51%,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拓宽工作思路,加强项目整合,营造重点工程建设氛围
 
平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成立了由县长王银旺任组长,水利、农业、林业、土地、交通、财政等职能部门参加的项目建设领导组,负责组织协调重点工程的实施工作,一是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建设水土保持大示范区为目标,以封禁治理、基本农田建设、水利水保工程配套、经济林开发为重点,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体现水保特色,突出经济效益。项目区统一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实施,形成有一定规模,具有水土保持特色的生态建设示范区。二是加强组织协调,整合部门力量。针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补助偏低的实际,项目区建立了“水保统一规划、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的建设管理体制,依靠政府领导组织的统一协调,充分整合退耕还林、核桃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道路建设、通道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倾斜资金、形成合力,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标准、质量和效益。2003-2007年一期项目建设中,共整合水保以外项目资金960多万元,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三是加强宣传,项目实施以来,我们一直注重宣传发动工作,采取广播、电视、报纸、标语等各种形式,加大水保工作宣传的广度与深度。我们在水利局办公大楼上悬挂生态建设巨幅公益广告牌,高速公路旁设立2座项目标志牌,编写了包括水土保持基础知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与成效、重点小流域建设、民营水保大户的发展等多项内容的《再造秀美平定》一书和《保持水土造福民生》的专题片。通过多年来面向领导,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大力度的宣传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水保建设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为圆满完成项目治理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建管机制,强化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成效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积极探索和创新建设管理机制。一是发展民营水保大户,在充分发挥中央资金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吸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投资工程建设,作为项目投资不足的有效补充。2003年我县出台了《扶持民营生态建设大户的办法》,明确规定:经营面积在500-2000亩,年度完成300亩以上,水利水保工程完成规划任务的30%以上,奖励补助1-2万元,并授予“民营生态建设大户”的称号。目前全县现有水保生态大户70户,规模经营“四荒”面积24.6万亩,已治理面积达到9.2万亩,成为我县生态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县固企河项目区水保大户耿黑眼,购买该村孟家掌小流域“四荒”2200亩,组建了金鹏生态有限公司,几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亩,完成水土保持林1500亩,种植经济林500亩,育苗10万株,同时,还在流域内建设了百头猪场和2000只鸡场,年收入达到40万元;柏井镇推行了“大户带头、公司带动、专业队施工”的新机制,柏木井村和乱安村分别组建了“润泽生态有限公司”和“森盈生态畜牧有限公司”,承担了本村的国家重点治理任务,并在建设中探索出了一条“培训骨干、组建队伍、严格管理”的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公司搞好一个村,工程带动一方人”的新路子,不仅圆满完成了治理成果,而且为工程的后续管理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巩固了治理成果。二是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在项目村之间开展劳动竞赛活动,以完成治理任务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补助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多干多补、优质多补、完不成任务不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项目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项目区涌现出一大批工程质量高效益好的精品工程,如项目区孟家掌、乱安、柏木井的水保林工程,西回、理家庄、前石窑的经济林工程、旱井工程,金窝庄、王家坪的基本农田整治与沟道治理工程,都已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生态建设的示范工程。
 
三、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治理与项目区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施民生水利,是我县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当地知名企业“大寨核桃露”为依托,建设核桃基地。我县东部柏井、东回、北部巨城、岔口等乡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随着外迁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出现大量闲置土地,造成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加之种植核桃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按成本收入核算,其效益至少是种植玉米的10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开发潜力,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并且,种植核桃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着特殊的生态功能,对于发展核桃基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所以项目建设以来我县项目区共计建设核桃基地819公顷,到盛果期年经济收入可达到2647.8万元。人均可增收509元。二是依靠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柏木井、乱安小流域建成小杂粮基地240 hm2,并注册“日日盛”无公害小杂粮品牌,对小杂粮进行加工,销往北京、天津、青岛等地,农民年均增收50—80元,而且利用项目建起了一个糯玉米加工厂,年加工糯玉米40万公斤,年创利税20余万元。走出了一条“公司加农户”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道路。西回村投资356万元,成立了山西省阳泉市西回小杂粮基地有限公司,引进国内先进的小杂粮加工生产线,年加工优质小杂粮 500 万公斤,产品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基地生产的“杂粮粥”系列套餐,各俱风味,老少皆宜,可单独成“粥”,也可根据各自的喜好搭配成“粥”,不同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国内北京、南京、上海、深圳、大连、厦门、长沙、济南、太原等各大城市的商场、超市均有销售,并且已远销至日本、美国、韩国等地。另外金窝庄的花椒、甘泉井的大棚蔬菜、张庄的杂粮擀面等,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
 
四、结合当地实际,突出水保特色,为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示范样板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石灰岩土石山区,山大沟深、农田广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的群众对农田建设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大面积的农田年久失修,出现严重损坏,抗旱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建设基本农田、稳定农业生产刻不容缓。重点工程实施以来,我们围绕基本农田保护这个中心,狠抓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建设。一是以田坎和排水沟渠整修为重点建设,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二是修筑谷坊为重点,加强沟道治理,变荒沟为农田;三是针对本地春旱严重的问题,在基本农田和经济林区中修建旱井、水窑,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趋利避害。一方面解决抗旱点种、农药施肥等用水,达到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最大限度拦蓄径流,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目前我县项目区基本农田建设已初见成效,做到了小雨不出地、中雨不出沟、大水顺沟排,暴雨不出事,拦沙保土、蓄洪抗旱,真正使领导放心、群众安心。当地群众还总结了一套修筑谷坊的好办法,群众叫做“宽座底,紧收边,斧刃钉在坝后面,坝肩插在墙里面”,这样做具有稳固耐用、寿命长、施工方便、维修简单的特点,非常适合项目区群众进行建设和管理。另外在项目区加大封禁建设力度,采取“大封禁、小治理”,大面积推广沼气池、秸秆汽化炉、吊炕等先进技术,不仅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有效巩固了治理成果,也为我省东山地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供了治理经验。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2008年7月22日,全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现场会在我县观摩,水利部水保司司长刘震与全国12个余省和流域机构代表前来观摩指导。10月16日,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专程来我县水保项目区进行调研,都对我县的水土保持治理成果给与了高度评价,并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极大的鼓舞了全县人民的工作热情。今后我们要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兄弟县区先进经验,继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把我县水土保持工作再推上一个新台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