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 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1-08-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汪恕诚
2001年8月9日
 
布赫副委员长,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水利部、全国人大农委联合召开大会,纪念《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十周年和江总书记发表重要批示四周年,总结十年来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表彰先进,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十五”生态建设的战略部署。这次会议对于加快我国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建设良好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刚才,陈雷副部长代表水利部向大家简要汇报了十年来《水土保持法》的实施情况。云南水利厅、内蒙古乌盟行署、神东集团公司、陕西吴旗县委都作了很好的典型发言,内容丰富,很有新意。杨振怀副主任委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特别是布赫副委员长对进一步实施好《水土保持法》作了十分重要的讲话,我们要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这十年是建国以来水土保持形势最好、成效最大、发展最快的时期,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万平方公里。特别是“九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加大了投入力度,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以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为重点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全国不同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示范样板。凡是经过治理的地区,都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水土保持贯彻了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新思路,实践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我们成功地实施了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流域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通过贯彻《水土保持法》预防为主的方针,大面积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禁牧,保护植被,加强对有关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有了很大提高,使水土保持走上了依法行政的轨道。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级人大、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支持的结果,是水土保持工作者和治理区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代表水利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的实践表明,防治水土流失、建设良好生态系统,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动群众治山治水。二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不断强化人们的法制意识。三要尊重自然规律,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子,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特别重视保护自然,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神东煤炭公司在资源开发中注意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环境,为西部开发生态建设走出了新路子。内蒙古乌盟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陕西吴旗县大面积封山禁牧,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效果都很好,改善了生态系统,促进了经济发展。四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深化水土保持改革,创新机制,各地近年来涌现出的“四荒拍卖”、股份合作、大户治理等新形式,展现出广阔的前景,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这些经验都非常宝贵,要认真总结,大力推广。
 
  十年来,尽管在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水土保持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系统、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任重道远。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特别是人口的迅速增加,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以及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破坏植被,人为加剧了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安全,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北方地区的连续干旱、河道断流、沙尘暴频繁发生,都与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恶化有一定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随着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几个大台阶,粮食及其它主要农产品由长期供不应求转变为阶段性供大于求。过去为解决粮食紧缺问题,陡坡开荒,广种薄收,现在则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逐步恢复生态的良性循环,创造更加适合于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要求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水土整治。二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洪涝灾害的淹没损失成倍增加,在加强江河整治、防洪减灾的同时,迫切要求在上中游地区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减少泥沙危害。三是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与提高,人们开始把环境的好坏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求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全社会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面临战略性调整,要求在水土流失地区,尽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这些都充分说明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水土保持工作既要科学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又要节约保护水土资源,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目标。
 
  进入新的世纪,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资源问题提到战略资源的突出位置,提出水利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对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1993年国务院下发5号文件,明确提出水土保持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不懈地搞好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工作。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使我国江河安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是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治水实践中,我们既要考虑防洪的问题,又必须统筹兼顾中上游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既要考虑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又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用水、环境用水,充分发挥水利在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把水土保持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为改善城乡生态系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十五”期间,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要在速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努力完成25万平方公里的综合治理任务,有效地控制住人为水土流失。实现这一目标,在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把改善生态、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到水土保持工作中去。建设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反之,经济社会发展将受到制约。要克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思想。在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中,要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努力做到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思路调整上,既要积极开展综合治理,更要注重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这是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要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封山禁牧、封育轮牧、舍饲养畜等措施,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要抓住机遇,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减少水土流失。
  第三,在工作安排上,要突出重点。着重抓好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工程和京津周边风沙源防沙治沙工程。同时要做好塔里木河、黑河等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工作,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密云、官厅、万家寨和丹江口等重要水源工程要搞好库区的水土保持。各地都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明确治理重点,实行集中、连续和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治理的质量、效益和速度。
  第四,在治理与预防的关系上,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明确把保护和改善生态放在首位,立足于保护,突出生态效益。进一步加大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力度,防止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要依法行政,强化主管部门的职能,加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和归口管理。
  第五,在治理措施上,要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形成综合防治体系。在黄河中游地区,要把淤地坝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措施来抓,加强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重点的坝系建设,淤地种粮,减少泥沙,促进米粮下川林草上山,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长江上游要搞好坡改梯、退耕还林和灌排兼备的坡面水系工程。在农牧交错区,重点搞好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大面积的封育保护。
  第六,在机制上,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由依靠政府组织群众治理为主,转向政府推动和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相结合的办法。特别要遵循经济规律,面向市场,对水保工程要明晰所有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推进水土保持改革,加大“四荒”资源的拍卖力度,推广大户治理和专业队治理的经验,黄土高原地区要加快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调动广大群众建坝护坝的积极性,依靠社会的力量,加快综合治理和开发。
  同志们,我们一定要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不断开创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建设的新局面,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