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魏增军同志作陕西省水土保持工作汇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11-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建管结合 系统治理加快构建陕西生态屏障
陕西省副省长 魏增军
(2018年11月11日 贵阳)
    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60%的土地处在严重的水土流失区。我省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属于长江流域,汇聚了丹江口水库70%的水量,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涉及5市31县(区),面积7.23万平方公里,仅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但年均入江泥沙量占到12%。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思路,将治理与保护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增收相结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采取预防保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措施,全面治理水土流失,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中、省水保项目投资178亿元,治理小流域65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万平方公里。
    一是坚持项目带动,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水保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重点工程,同时,结合我省实际,先后启动实施陕南避灾生态移民搬迁、汉丹江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秦岭主要江河源头预防保护、农村涝池塘坝水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水保重点项目覆盖全流域所有县区,年均治理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二是推进循环发展,构建水源区保护生态屏障。立足生态功能定位,以建设生态屏障和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决关停排污不达标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中药、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倡导生态种养,培育绿色无公害产品,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抓手,探索“层层设防、分级拦蓄、过滤降解、达标排放”的新模式,在陕南3市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46条,控制污染面积500多平方公里。据近三年监测显示,我省汉丹江流域10个水质监测断面中2个优于目标水质,达到1-2类,8个断面符合达标水质。
    三是强化依法监管,法治水保稳步提高。近年来,先后颁布实施了《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汉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规章,出台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规定131件。大力推进信息基础平台建设,在重点治理工程、生产建设项目中推广低空航测等监测新技术,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监督管理系统,实现对生产建设项目实时动态监管。今年我省专门印发了《秦岭地区水土保持行动方案(2018-2020年)》,坚决遏制秦岭人为水土流失,守护父亲山、保护母亲河。近年来,仅陕南三市立项的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申报率达到95%,审批率达到100%,建设单位返还水土流失治理资金达10亿元以上,法治水保水平稳步提高。
    四是创新工作机制,引领带动水土流失治理。按照系统思维、科学布局、示范引领的思路,以水保科技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实现“山青、水秀、产优、民富”目标。陕南三市建成4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14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白河等3个县被水利部命名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示范带动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陕南28个县(区)民间资本投入近20亿元,建设示范基地17个,治理面积100多平方公里。 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投入不足、进展不平衡、治理不充分、总体进度慢等问题,局部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整体仍然脆弱,保护环境、涵养生态的任务长期而艰巨。
    下一步,我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结合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全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力争“十三五”末,我省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10%。

    一是系统推进水保生态建设。加快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我省汉丹江流域生态环境。夯实工作责任和任务要求,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山地灾害易发区等区域的生态修复,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抓好水保生态建设。
    二是加快实施清洁小流域治理。坚持目标引领,就地取材、顺向演替,生物多样、机械作业,应用生态工法等近自然技术和措施,多保护、少开发,多自然、少人工,多柔性、少刚性,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维护河流自然岸线,构筑“山水林田路村”综合防治体系,实现区域环境同步整治、清洁健康和谐发展。
    三是全力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狠抓源头预防,严格水土保持行政审批和监管,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重点管控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域、敏感脆弱区域。结合“海绵城市、森林城市、绿色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水土保持,严格开发项目施工方案审批制度,落实蓄水、保土、抑尘、降霾措施,打造城市生态空间。
    四是健全水保生态建设机制。推动建立水土保持协调委员会,完善水土保持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市县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构建“政府组织领导、水利牵头协调、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水保工作新格局。统筹项目规划建设,健全生态补偿和赔偿机制,落实河长湖长制,确保规划衔接、资金集中、措施同步、技术集成,整体推进、系统治理水土流失。
    五是以水保生态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项目倾斜、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持力度,探索群众参与建设机制,持续推进水保生态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助力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依托实施水保项目,打造田园综合体、清洁健康流域,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电商营销、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康养产业,拓展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渠道。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