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水利厅交流材料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2-07-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贵州省水利厅
2021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科学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全省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生态环境整体向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目标考核,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组织编制完成《贵州省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明确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目标任务。二是科学确定水土保持率目标值。经反复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我省2050年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值为83.12%,2025年、2030年、2035年阶段目标值分别为75.05%、76.74%和78.40%。三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印发考核工作方案,联合省直有关单位对市(州)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夯实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四是积极推动以奖代补试点建设。继续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奖代补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012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214万元,完成新增植物措施治理面积1.1万亩,治理面积较常规模式增加221%。系统总结试点经验,出台《贵州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工作实施办法》,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五是高质量完成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组织领导作用,统筹各级各部门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29平方公里,超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任务。全省水土保持率从2011年的68.63%提升到2021年的73.67%,水土保持状况持续好转。
二、加强预防监督,狠抓问题整改,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
一是强化方案刚性约束作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工作的通知》,严把方案审批质量关。2021年准予许可水土保持方案4782个,不予许可17个,按规定将1家公司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名单”。二是加强部门联合监管。联合交通、能源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现场联合监管,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严格落实 “三同时”制度,2021年全省累计开展监督检查7075次、验收核查1167次。三是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测管理。对2019-2020年省级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进行管理,重点选择57个项目开展现场核查,对核查发现的问题下发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四是狠抓违法违规项目整改。组织召开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整改落实工作视频会议,推进整改违法违规问题2188个。联合检察院、法院、综合执法等部门对典型违法项目立案查处,2021年立案查处违法项目177余起,罚款6300余万元。
三、突出信息化建设,完善监测体系,夯实水土保持基础支撑
一是强化水土保持业务工作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将水土保持方案信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目标责任考核等数据资源整合进贵州省水土保持大数据平台,推动水土保持向智慧化管理转变。二是持续开展智慧水利先行先试工作。持续开展“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全覆盖监管,及时动态掌握在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为有效管控人为水土流失提供技术支撑。我省“天地一体化”卫星遥感监管被纳入2020年度智慧水利先行先试成果目录和2020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三是强化水土保持监测建设。完成7个监测站点自动化升级改造,实现站点自动化监测。持续对88个县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分析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情况,编制发布2016-2020年水土保持公告。四是强化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印发《贵州省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强化示范园区建设顶层设计。成功创建金沙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湄潭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县等一批示范县、示范园和示范工程,壮大了科技示范力量。
四、压实主体责任,紧盯目标任务,推动2022年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我省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按照部领导的讲话要求,结合实际,抓好各项工作,推动我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请召开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全体会议,出台《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工作规则》,完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二是围绕水土保持率目标值,动态完善健全考核指标体系,牵头做好省对市(州)政府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夯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三是利用国土三调数据组织开展全省水土保持现状调查,做好水土流失图斑落地,摸清水土流失地块,为精准治理水土流失打下基础。四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等结合起来,做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示范试点建设,统筹推动各级各有关部门2022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980平方公里。五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遥感监管复核和查处工作,切实推动违法违规项目整改销号,强化生产建设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监管,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六是加强数据信息录入应用,做好水土保持大数据系统与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税务系统、政务服务系统的数据交换衔接,全力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与信息化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