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交流

青海省水利厅交流材料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2-07-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构建水土保持新格局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青海省水利厅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向中下游地区输送近6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特殊而重要。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考察青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印发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不断增强源头意识、扛起干流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一、水土保持发展构建新格局

顶层制度设计逐步完善。对标对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研究制定《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华水塔水生态保护规划》,修改完善《青海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色评估实施办法》等制度,科学编制《青海省“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青海省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构建层级配套、目标明确、互相衔接的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为青海省加快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性顶层设计和可操作性行动策划。

水土保持防治新格局稳步构建。按照“空间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按照国家级水土保持三级区——青东甘南丘陵沟壑蓄水保土区、三江黄河源山地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祁连山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青海湖高原山地生态维护保土区、柴达木盆地农田防护防沙区进行规划布局,为筑牢“中华水塔”,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提供坚实水保支撑。

二、监督管理凸显新效能

建成以《水土保持法》为核心的一套系统完备、务实管用的水土保持监管制度体系。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承诺制与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完成承诺制19项、区域评估1项。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圆满完成黄河青海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整改违法违规问题1298个。对50项省级批复的生产建设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现场监督检查,督促整改完成存在的问题。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落实资金10.98亿,防治人为水土流失91.39平方公里。

三、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实现新突破

坚持“要在治理”,扎实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2021年投入资金3.58亿元,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55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3.09平方公里,封禁治理447.1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功能显著提升。围绕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河湟谷地等重点地区,组织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17.18平方公里。

把水土保持与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淤地坝、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坡耕地整治,有效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机械化率提高至65.6%,亩均增产粮食100斤,有力推进油菜、马铃薯、蚕豆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大通庙沟生态清洁小流域为试点,鼓励推广“小流域为单元、水源保护为中心、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为重点、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四、科技支撑水平迈上新台阶

初步建成监测要素齐全、管控有力、监测高效的监测网络,全省32个各类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覆盖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在地面监测、遥感监测、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程成效评估等6大类工作中确定15项水土保持监测指标,初步建立了符合青海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实际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开展覆盖全省的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全面摸清水土流失现状和变化情况,为生态环境状况分析评价管理决策提供专业数据支撑。

五、面临的形势及下一步思路

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虽取得阶段性、区域性成效,但全省仍有16.1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急需治理,局部地区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依然突出。下一步,抢抓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以提高水土保持率为目标,持续遏制增量、消减存量,完善水土保持政策制度、基础支撑和工作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全省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一是提升精准生态治理成效。优化水源涵养区治理模式,提高治理标准和建设水平。创新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打造生态产业型、生态宜居型、生态旅游型等“小流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治理成效。二是持续强化水土保持监管。从严审批水土保持方案、过程监管、验收核查。建立和完善执法联动机制,强化信用监管,加大失信惩处力度。三是提高科技创新保障能力。推进青海高原水土流失规律和机理等方面研究。加快构建具有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评价、生产建设活动人为水土流失监管风险预警的智慧水土保持应用体系,支撑水土流失科学精准防治、全面高效监管。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