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通铜高速水土流失防治实现跨越式升级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5-09-2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通铜高速公路以科技为笔、以生态为墨,构建起“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网上管”的水土保持智能监管体系,推动水土流失防治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式升级,隐患识别效率提升60%、人力成本降低70%,在赣西北的青山绿水间书写着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答卷。
翼站联动,智能巡航无盲区
通铜高速项目在全省率先布设6座“铜心翼站”无人机机场,组建覆盖全线81.2公里的低空巡航网络。无人机每日沿预设航线自动起飞,对高边坡、桥梁隧道、弃渣场等关键区域开展立体化巡查,通过高精度摄像与多光谱传感技术,实时识别裸露区域、植被覆盖率变化及水体浊度,25分钟即可完成全线监测,效率提升90%,实现“开挖一处、复绿一处”的精准生态管控。
AI智能监控,弃渣场管理有慧眼
在弃渣场等重点区域,布设基于AI识别技术的水土保持视频监控设备,实时捕捉场地动态,并通过智能算法分析土方量变化、地表扰动情况和水保措施效果,及时预警水土流失风险。这一“智慧之眼”不仅让弃渣过程全程可控,更将传统的事后补救转变为事前预警和事中控制,极大提升了水土流失防治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系统赋能,水保管理迈进“数字时代”
通铜高速项目依托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研发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验收管理系统”,打造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平台。该系统集成视频监控、风险预警等多维功能,实现数据可视化管理和敏感点智能排查。通过同步开发的“水保智慧管家APP”,现场巡查人员可实时上传巡查数据、跟踪整改进度,形成“现场采集—线上流转—闭环整改”的数字化管理流程。内外业协同的管理模式,让水土保持工作覆盖项目建设全周期,推动管理效率与管控精度双提升。
绿色施工,生态修复同步推进
将水土保持理念深度融入施工全过程,从源头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在边坡施工中,采用“边开挖、边支护、边绿化”的施工工艺,在边坡成型后48小时内完成喷播绿化或生态袋防护,最大限度缩短“露黄”时间;在隧道施工中,推广“零开挖进洞”技术,通过超前地质预报优化洞口位置,避免大规模开挖破坏山体植被;在弃渣处理上,推行“资源化利用”模式,将符合要求的弃渣加工为路基填料,减少弃渣量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此外,项目还专门设置泥浆综合处置中心,对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产生的泥浆进行集中处理,实现泥水分离、清水循环利用、干泥固化再利用,杜绝泥浆外排污染水体。
(供稿:江西省水利科学院 李国辉、万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