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水利部刘宁副部长在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
水利部副部长 刘 宁
(2009年7月24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近年来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和监测网络建设的成效与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落实《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纲要》,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启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刚才会议听取了监测中心郭索彦主任关于监测网络二期工程情况的报告和有关单位的经验介绍,部有关司局领导做了发言,大家讲得都很好。
下面,我就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举措。近年来,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在水土保持方面,抓住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的机遇,建立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推动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促进了水土保持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1、水土保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监测网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依托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数字黄河”和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项目,已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海河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及100个监测分站,配备了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管理与传输等设备,基本实现了网络的宽带互联,初步形成了覆盖我国西部地区、布局较为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以“3S”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并开始运行发挥作用,为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初步建成的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为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提供了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传输等技术支撑,保障了科考顺利进行。
二是水土保持数据库不断丰富。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省级以上水利部门建成的水土保持数据库数据总量已超过10000GB,数据内容涉及基础地理、水土流失、生态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水利部利用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建立了以县为单位的1:10万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发布系统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促进了数据共享。通过对重点区域的监测,长江三峡库区、黄土高原、环京津风沙源区、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数据库相继建成。黄委会天水、西峰、绥德三个试验站和北京、山西、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市,运用信息系统整理汇编了一批时间序列长、观测指标完整的历史观测数据,初步建立了试验观测数据库,丰富了水土保持数据库的内容。不断充实的数据资源,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三是水土保持监测点初具规模。随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滑坡泥石流预警等项目的开展,初步建成了为国家水土流失公告提供数据的典型小流域观测站30个、水蚀监测点50个、滑坡泥石流预警点56个、风蚀观测场6个、冻融侵蚀监测点3个,水土保持监测数据采集能力明显提高。北京、贵州等省、市在监测点数据自动观测、实时上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大大提升了监测的自动化水平。长江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站点成功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险情10多处,群测群防预报灾害险情和防治处理灾害险情230多处,共撤离和转移群众3.38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2.43亿元。
2、水土保持业务系统开发不断深入
一是水土保持应用系统平台初步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初步建成了水土保持应用系统平台,包含了生态建设、预防监督、监测评价、规划设计、数据发布等业务系统,并在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黄河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和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安装运行。水利部依托该应用系统平台,实现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信息化管理,开发的全国水土保持空间数据发布系统,为各行各业、社会公众提供土壤侵蚀、生态建设、重点防治区、定位观测和土壤侵蚀因子等信息,有效支撑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预防监督、监测评价和规划设计等工作,显著提升了水土保持行业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二是专业化的应用管理系统相继投入使用。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发的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监测数据的远程上报、快速查询和分类统计,提高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管理水平。黄河水利委员会建成的黄土高原淤地坝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淤地坝布局、建设规模、建坝时序和工程进度的科学规划与决策,改进了传统的小流域坝系建设前期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了黄土高原淤地坝管理水平。松辽水利委员会开发的松辽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水土流失预测预报的有机结合。北京市、湖北省、贵州省开发的水土保持定点监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水土保持实时监测和预测预报。辽宁省建成的小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把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布设到小流域,实现了水土保持基本单元的综合管理。
三是水土保持公务管理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资质管理、培训报名、工作情况统计等系统投入使用,促进了水土保持行政职能、办公方式和服务手段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水土保持信息社会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一是水土保持网站建设成效显著。在“宣传水利、促进发展、增加透明、提高效率、增进沟通、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下,全国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积极开展门户网站建设工作,形成了以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站为龙头,7个流域机构、20多个省、市水土保持网站为支撑的全国水土保持门户网站体系。水土保持门户网站已经成为水土保持部门发布信息的主平台,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大量及时、翔实、可靠的水土保持信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站开通了水土保持方案在线上报系统,大大降低了申报单位的工作成本,方便了群众。不少流域机构、省级的水土保持网站开辟了信箱、论坛、调查、投诉、建议等互动栏目,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形式日益多样,建立起了公众反映情况、解决问题、表达意愿的畅通渠道。
二是水土保持公报持续发布。水利部从2003年起,连续发布年度《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社会反响强烈。长江水利委员会于2007年首次发布了《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积极编制和发布水土保持公报,目前,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了年度水土保持公报。北京市从2001年开始年年发布水土保持公报,山西省的市、县也已陆续开始发布。水土保持公报全面系统的反映了年度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情况,为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信息服务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4、水土保持信息化保障能力逐步提高
一是水土保持监测纲要和信息化纲要发布实施。水利部先后发布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纲要》和《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纲要的发布,对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二是水土保持信息化标准逐步建立。水利部先后颁布了水土保持术语、信息管理技术规程、监测技术规程、监测设施通用技术条件等一系列技术标准。黄河水利委员会印发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代码编制规定、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字典,山西省制定了水土保持监测数据信息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单元——小流域划分。这些标准规范的制定,指导和促进了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开展。
三是水土保持规章制度逐步出台。水利部印发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监测机构职责、监测站网建设、资质管理、监测报告制度和成果发布等要求。长江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长江中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管理办法。重庆、四川、福建、贵州、山西、陕西和宁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制定了相关规定。水土保持信息化制度建设不断推进。
四是水土保持信息化队伍初步建成。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的推动下,全国有了2500多人的水土保持监测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涉及水土保持、水利、农业、遥感和计算机等,初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这支队伍是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的主力军。
总结近几年的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概括起来,主要经验是:
1、紧密围绕水土保持主要任务,努力开展工作。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必须紧密结合水土保持工作实际,适应水土保持事业发展要求,满足业务工作需要。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以信息化手段为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等水土保持主要任务提供支撑的过程。
2、坚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注重实用效果。以满足水土保持的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充分开展需求调研分析,有针对性的开发先进实用的业务系统,着力突破关键环节,确保需要一个建设一个,建成一个用好一个。这样,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才能真正得以推进,信息系统才富有生命力。
3、坚持以公用平台建设为手段,促进资源共享。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在项目立项时,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构建了公用平台,制定了标准规范。各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一个平台下,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工作。这不仅节省了资金,避免了重复建设,特别是为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充分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单位的同志特别是领导同志对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重工程、重项目、重资金、不重视基础性工作。二是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低。一些地区开发的许多系统是为单一部门、单一应用服务,存在应用孤岛、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信息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造成资源浪费。三是信息采集设施设备差,观测手段和方法仍然落后,自动化程度低,难以满足水土保持信息化的需要。四是重建设、轻管理,应用水平不高。一些地方信息系统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但竣工验收后,不及时进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导致系统成为“演示系统”,不能发挥预期作用。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务必要引起各级水利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全球已处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正演变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以全面提升我国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是一项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要求。
1、水土保持信息化是提升国家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水平的必然选择
信息是科学分析、科学决策的基础。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状况是衡量水土资源、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国情信息。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水土资源的破坏,降低人口承载力,加速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引发生态危机,进而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当前,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及时、准确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加快水土保持信息化,才能将全国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基础数据落实到山头地块,才能切实了解水土流失分布状况、产生的危害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才能准确掌握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才能正确判断和决策今后水土保持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才能定量分析和评价水土流失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对水土资源全面有效监管,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去年"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量滑坡、泥石流,淤塞河道、埋压村庄和农田,给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水利部利用水土保持信息化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四川、甘肃和陕西3省9市59县,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的灾区水土流失、山体崩塌、滑坡和水土保持设施损毁情况的快速监测与评估,为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决策依据。
2、水土保持信息化是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谁能在信息化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选择。近年来,我们努力适应信息化的这一发展趋势,在“金水工程”中,率先立项、优先实施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这对水土保持信息化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各级水利部门必须抓住机遇,依托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提高水土保持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水土保持信息化带动水土保持现代化。在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水土保持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建立我国水土流失预测预报模型,厘清水土流失规律、分析水土流失危害,确定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展预防监督,查处重大违法案件,推动科学执法,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3、水土保持信息化是提升水土保持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成因复杂、面广量大、危害严重。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既要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又要采取严格的水土保持管理措施。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信息化手段严重不足,大量的工作还是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来完成,数字化、标准化、流程化程度低,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水利发展的需要。而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一些国家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可以定位、定量地反映水土流失的面积、分布、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甚至精细到田间地块,且与实践紧密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科学性、针对性。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差距,从我国实际出发,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水土保持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对水土流失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得水土流失防治思路、方略和决策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实现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的精准控制,减少资源消耗和弃土弃渣排放,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建立现代化的预测预报体系,有助于及时应对、化解水土流失灾害,提升水土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推动管理职能和业务流程的优化组合,有助于深化水土保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项目、流程和规则的公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总之,我们要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紧跟世界信息化发展潮流,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党组的决策部署,抓住信息化发展的机遇,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现代化,实现水土保持事业新的突破和历史性跨越。
三、全面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和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围绕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目标,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应用数字地球技术,分析预测水土流失时空变化趋势和防治工作成效,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和全面共享,努力为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预防监督和科学研究等提供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加速实现水土保持现代化,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服务。
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信息化技术标准和工作制度,初步建成由地面观测、遥感监测、科学试验和信息网络等构成的数据采集、处理、传输与发布的体系,建成水土保持数据库,构建满足各级水土保持业务应用和信息共享的技术平台,形成基于网络、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预防监督、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
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开展水土保持信息化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规范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二是依托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发布系统。三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全国、流域、省、市、县的数据库体系。四是根据水土保持信息共享需要,统一规划,建立业务服务和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五是按照水土保持信息化的总体需求,开发应用系统。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相互衔接的。
按照上述目标和任务,近期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做好规划,明确目标任务
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各级水利部门要以《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水利信息化规划》和《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纲要》为指导,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抓紧编制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和长期目标、重点内容、主要项目、实施阶段和未来发展方向。规划编制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局,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使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根据工作需要,按照轻重缓急选择优先项目,制订项目实施方案,分步实施,逐个突破,使整个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要认真周密地研究应用需求,做出切合实情、兼顾前瞻性的系统需求分析,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保证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发展。
2、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
标准规范是信息资源开发的技术规定,更是数据良好应用的技术规则。开展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必须规范管理,加强水土保持标准制度建设。一是要按照《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的要求,本着“面向应用、采标优先、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尽快研究制订水土保持信息分类、采集、管理、传输、交换、处理等技术标准。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标准,优先制订急需的、共性的、基础性的和关键性的标准。各地在制订标准时,应统筹考虑,做到与国家相关标准的衔接,确保互联互通。水利部将于近期印发省级水土保持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要点,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二是要不断研究制定水土保持数据上报、成果审核、网络运行等制度,形成清晰、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秩序。三是要制定安全管理策略,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应急响应与灾害备份体系。各地要对资源数据实行访问权限控制、专人专管,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要求,把网络、数据和应用的安全责任落到实处,确保不出问题。
3、整合资源,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要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开发、个性化拓展与应用、资源数据共享互传的原则,做好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二要整合各类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建立分布式数据库体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数据及时更新。三要建设信息交换平台,加快系统集成,在行业内部最大程度地共享资源,对社会公众最大程度地开放公共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政务公开透明,促进信息系统效能最大化。四要积极拓展,不断提升综合业务和社会化服务能力。经过一期工程建设,已构建了全国性的水土保持空间数据库框架,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平台。由于不同层次信息需求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统一的框架下,加强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系统拓展,形成基于网络、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预防监督、科学研究以及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能力。五要加强协作,联合攻关。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针对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技术难点,进行科技攻关。
另外,为了探索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经验,二期工程确定在松辽委和辽宁省开展水土保持数据库与系统集成示范建设。松辽委和辽宁省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确保示范工程预期目标的实现。有条件的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积极开展这项工作。
4、履行职能,加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是法律赋予水利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切实履行职能,做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工作。一是做好第四次全国水土流失普查,掌握我国自2000年以来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状况和流失程度,预测水土流失危害及发展趋势,评估综合防治效果。二是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水土流失监测。长江中上游、黄河中游、环京津风沙源、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区、珠江上游等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要把监测纳入工程建设内容,做好水土保持措施数量、质量及其防治效果的监测。对国家关注的热点地区和敏感地区,要根据需求及时开展水土流失监测工作。2007年财政部批准立项的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主要是对国家级重点防治区的水土流失动态进行连续监测。该项目从明年开始,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各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参加,共同实施。各级水利部门也要积极努力,申请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费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开展监测预报工作。三是各级水利部门都要定期发布水土保持公报,向社会公告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监测结果。
5、精心组织,实施好监测网络二期工程
监测网络二期工程今天正式启动了。该工程不仅仅是配备设备、开发系统和建设数据库,还要在全国范围建设700多个监测点,总工期2年,时间紧,任务重。各级水利部门要抓住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实现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评价,为水土保持信息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是要落实机构人员。按照有关要求,全面做好项目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成立监测机构、落实人员。没有机构人员,工程就无法组织实施,监测工作也就无法开展。二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严格执行“四制”。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明确要求项目建设必须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工程所需设备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集中招标采购。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作为项目建设法人,要切实负起责任来,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要密切配合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把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三是抓紧落实地方配套资金,严格资金管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由项目法人统一管理。目前,中央资金已全部安排到位,各地要尽快落实配套资金,保证二期工程的顺利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严格项目建设资金的财务管理,所有资金的支付和使用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确保资金使用上不出任何问题。四是建设好监测点,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水土保持地面监测体系。在做好二期工程建设的同时,要积极谋划三期工程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争取早日立项。
加快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水利部门要把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领导目标责任制,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要积极主动地做工作,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落实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和运行资金,特别是要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运行机制研究,落实监测网络运行费用,争取将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系统持续稳定的运行。
同志们,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加快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动水土保持事业新发展!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