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陕西省石泉县人民政府唐锡富副县长介绍石泉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情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03-2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树立生态清洁新理念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陕西省石泉县人民政府

    一、基本情况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安康市,汉江干流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县境内流长52公里。石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也是国家秦巴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通过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8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4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8%提高到75.8%,汉江干流境内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我县以“清水、富民,生态、环保”为目标,在传统小流域治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二、主要做法

    (一)明确目标,抓好“两关键”。一是从面源污染源头控制做起,抓好坡耕地整治。占全县耕地面积55%的坡耕地,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农业生产施用的化肥、农药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对中线水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首先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抓好坡耕地整治。二是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随着生产生活发展,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生活垃圾、污水也随暴雨径流进入水体,严重威胁水质安全。为此,我县将建设和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处置作为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二)统筹规划,做到“三结合”。一是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与县域大生态建设相结合。结合县上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石泉县生态建设规划》,筹资建设汉江沿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加强沿江两岸生态保护,同步推进“汉江经济带”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建成了“杨柳水保生态清洁示范园”、“池河明星猪—沼—桑产业园”、“后柳水乡茶果园”、“两河潼关旅游村”等一大批生态农业、生态观光示范园。二是将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工程理念相结合。探索“治污生态化、工程景观化、水岸园林化、园区清洁化、水系安全化”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模式,将村庄污水集中处理建成生态景观性蓄水池塘,堤防岸坡建设成生态美化性植物护坡、水草沟溪景观,梯田采用土石复合地埂,栽植金银花和黄花、桑树护埂,在农耕区坡脚设置苗圃过滤带等,将功能性、景观性、经济性融为一体。三是将治理措施与群众愿望相结合。坚持“田、林、路、塘、渠”综合配套,实施护岸堤、坡面水系、人畜饮水等措施,构建“生产有路、集水有窖、排灌有渠、增收有靠”的格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切实改善群众的人居生活条件,解决农民的后续发展问题。
    (三)技术创新,破解“四难题”。一是破解污水生态化处理,低温不达标的问题。在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中,厌氧菌冬季低温繁殖慢,厌氧池处理污水不达标,为此我们采用了占地少、节能环保的“太阳能加热厌氧池”,取得成功。二是破解化肥减量,产量减收的问题。开展了农户沼气、有机农家肥、林下养殖、稻(藕)鱼混养等循环农业示范,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延伸产业链,发展无公害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三是控制高残留农药使用,解决农产品病虫害防治问题。在果园、稻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在园内放养鸡、鸭、鹅,延长自然生物食物链,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促进清洁农产品发展。四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解决破坏生态问题。设置梯级坡塘,层层拦蓄,配套自流喷灌、滴灌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结合本地土质、山体结构,坡改梯地坎采取了干砌石、浆砌砖、水泥预制格栅等多种结构,边坡防护采用边坡挂网喷锚和藤蔓植物相结合等多项措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减少开山取石、排渣弃土。
    (四)抓点示范,完善“三步走”。选取有水保治理基础的饶峰河小流域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山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模式。第一步,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垃圾问题,转变农村传统生活观念。对饶峰河小流域内的280余户的生活污水采取生态化处理;按户配置垃圾箱,按院落建设垃圾池、配置垃圾车,定点收集、集中清运。第二步,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生态景观,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生态驳岸、水草沟、人工湿地,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观光“产业园”、旅游村。第三步,引进民间资本,多元化投入,发展规模经济。“杨柳水保清洁示范园”建设中,通过土地集中流转,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建设模式,引进民营资本2千余万元,发展苗木花卉、无公害设施农业、富硒莲藕园和特色果品、桑茶文化体验园等生态产品基地,在企业获利的同时大幅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提升。我县将饶峰河小流域试点的成功经验在全县面上推广,以此带动进一步加快全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