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孔平副秘书长作宁夏水土保持工作汇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9-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
全力构筑西部安全生态新屏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2年9月4日)
 
尊敬的赵正永省长、杜鹰副主任、刘宁副部长、陈小江主任,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以来,在水利部、流域机构等上级部门和领导的热切关心和全力支持下,宁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及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以新的《水土保持法》实施为契机,以“奋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新屏障”为目标,切实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保障自治区生态安全、促进扶贫攻坚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下面,我就宁夏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近年来宁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宁夏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区之一,除引黄灌区外,水土流失遍布全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一直是宁夏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造成区域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强基础、惠民生、谋长远的民生工程,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放到突出位置来抓,特别是紧紧抓住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机遇,采取“政府推动、资金扶持、法律保障、宣传促动”等多种措施,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呈现出“南治理、中修复、北监督、局部重点保护”的新格局,水土保持实现了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赢,取得了一个根本好转、两个明显加快、三个有力支持的显著成效。
一个根本好转:即全区水土流失治理区生态根本好转。目前,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2.37万平方公里,综合治理小流域430多条,建成水土保持淤地坝1234座。全区封山禁牧持续实施10年,草原植被全面恢复,南部山区呈现出山变绿、田变平、水变清、树成林的景象,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遏制,每年减少入黄泥沙4000万吨、增产粮食1亿公斤以上。
两个明显加快一是治理步伐明显加快。在国家各类治理项目的支持下,水土流失治理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左右的速度规模推进,年均治理进度由2000年的1%左右提高到2011年的3%左右;二是治理效益显现加快。全区高标准旱作三田和小片水地累计达到510万亩,人均达到2.6亩。水土保持骨干工程形成总库容4.45亿立方米,对缓解山区群众人畜饮水困难,保持山区粮食总产量相对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个有力支持”一是有力支持了工业化发展。在宁东及沿黄经济开发热点地区,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规范管理和预防监督为抓手,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近五年全区审批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362个,申报率达到96%,小型项目方案申报率达80%,建设单位投入治理资金14.5亿元,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面积507平方公里,涌现出了枣泉煤矿、宁东供水、马莲台电厂等一批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二是有力支持了城市化发展。先后实施了石嘴山市、隆德县清流河等城市水保工程,促进了人水和谐,美化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有力支持了生态农业发展。山区坡改梯、库坝窖池水资源高效利用、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等项目的实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保障。彭阳等县积极探索治理转型,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发展生态设施种养、特色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中部干旱带坚持走“小开发、大保护”的路线,压砂瓜、红枣经果等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近年来,我区水土保持工作总结积累出的许多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得到广泛认同。陈雷部长对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出了“西海固的模式和经验值得各地借鉴”的重要批示。彭阳县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经验已经超出水利工作范畴,上升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西吉县创新库坝池窖联合运用,对南部山区高效利用水资源起到了示范作用。隆德县坚持坡改梯建设不动摇,实现了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全区先后有7个县(区)的3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和财政部命名为示范工程,彭阳、隆德和盐池3县被水利部和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隆德县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石嘴山市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等等。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组织保障到位。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水土保持责任,为在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各级地方政府全面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提供了政策支持。每年与各市县政府签订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制,狠抓水土流失防治目标责任落实,增强了各级政府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感。各级党委、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切实抓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封山禁牧各项措施落实,为全区加大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保护优先,依法监督,严控人为水土流失。针对我区经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兴产业发展迅猛,资源开发面广点多,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矛盾较为突出的新情况,严格项目准入条件,全面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从严控制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脆弱区的开发建设活动。通过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等活动,大中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达到96%以上,经济开发热点地区的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引起的新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区水土资源破坏大于治理的被动局面得到根本扭转。通过近五年的连续监测表明,自治区经济最为活跃的宁东地区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植被盖度总体提高了43%,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9%,土壤侵蚀强度下降了35%,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同步。
(三)探索总结,转化提升,防治思路加快调整。在继承彭阳小流域综合治理,隆德县梯田化建设,盐池县生态修复等先进典型的基础上,自治区转变水土流失治理思路,积极倡导“党委决策,政府主导,项目带动,水保搭台,部门协作,典型引路,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机制,大胆尝试水保生态治理产业化,吸引、调动社会和群众积极广泛参与,推动了流域治理模式创新,打造了一批精品亮点工程。西吉县聂家河小流域深化库、坝、池、窖高效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等治理模式,积极扩展治理范围,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彭阳县在南山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中将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群众意愿、大花园大果园等有机结合,综合效益明显。隆德县清流河水土保持综合性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升华,集城市水土保持、产业开发、科技试范和改善人居环境等为一体,树立了山区城郊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典范。原州区杨达子沟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区把水土保持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枸杞种植及高效节水农业,深受群众欢迎。
(四)积极争取,储备项目,重点治理工程稳步推进。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改革发展的难得机遇,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前期工作,狠抓项目储备,完成了《全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等16个专项规划,清水河、渭河、苦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及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一批实施方案,建立了规划投资53.6亿元的水土保持项目库。完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淤地坝建设三大工程67个项目实施方案,自2010年以来已争取水保项目4大类,落实资金7.2亿元,为科学防治水土流失打好了基础,赢得了主动。
(五)因地制宜,服务群众,流域治理效益日趋显现。小流域综合治理、坡改梯工程建设,使南部山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耕地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粮食连年增产。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有效解决了治理区广大群众的人畜饮水、生产灌溉、交通出行等实际需求。全区396座骨干工程中有65%的蓄了水,有58%的具备人饮解困效益。借助淤地坝水资源高效利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升级换代”等措施,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夯实了山区群众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赢得了治理区群众的支持和欢迎。
宁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治理任务欠账多、治理标准相对低、成果巩固任务重、人为水土流失压力大等困难和问题,这都需要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防治进程、加强成果管护、强化预防监督等举措予以解决。
三、今后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局,以新《水土保持法》为准则,遵循新时期治水思路,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民生条件得到改善为目标,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把我区建成西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十二五”期间,年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25~30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50万亩,实现人均3亩地,全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力争率先在全国实现梯田示范省(区)建设目标,到2030年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实现生态安全、山川秀美。
南部山区坚持综合治理,发展产业为主,围绕大六盘生态圈建设,以流域为骨架,以治理坡耕地和控制沟道侵蚀为根本,以林草植被建设为重点,配套建设雨水集流、节水灌溉工程,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发展各具特色的林果业、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增加群众收入创造条件。重点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生态移民迁出区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积极探索流域治理由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和清洁型转型,努力推进水保生态治理产业化,把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五小水利工程等建设有效结合到水土流失治理当中,千方百计地增加治理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实现治理从偏重数量向提升质量的转变。
中部干旱地区坚持封山禁牧、生态修复为主,大力实施草原补播改良和围栏,建设草灌结合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遵循建设小绿洲、保持大生态的原则,利用已建设的扬水灌区水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草畜等特色产业,以小面积的开发治理,促进大面积封育保护。科学利用雨洪水资源,建设沟坝地、引洪漫地、压砂地,统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引导群众发展特色现代旱作农业。
中北部地区坚持预防监督为主、注重恢复,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做到谁破坏、谁恢复、谁保护。突出抓好贺兰山东麓、宁东、太阳山等自治区经济热点地区的监督管理工作,逐步推进城市开发、工业园区建设等领域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及时监控、掌握开发建设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公众监督提供可靠的依据。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依托重点项目,抓好综合治理。按照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巩固扩大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成果,扎实推进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沿黄城市带绿色景观长廊、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长廊和六盘山生态保护长廊等建设,重点在南部黄土区实施好坡改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在中部干旱带发展草畜产业,巩固封山禁牧成果,使中南部地区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的同时,夯实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实现小康生活的基础。
二是围绕生态移民,推进生态保护。实践证明,生态移民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移民迁出区,自治区将全面推进封山禁牧和生态修复,借助自然之力辅助人工措施恢复生态。在移民新区实施防沙治沙、生态防护林等工程,打造宜居环境,确保移民迁得出,稳得住,全面实现自治区实施35万生态移民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生态脆弱区的水土流失与生态问题。
三是强化依法监管,巩固治理成果。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机构,加强监督能力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土流失监督监测制度,从严控制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脆弱区的开发建设活动。强化对宁东、黄河金岸等经济热点地区人为生产建设活动的监管,严格实行水土保持前置审批制度和最严格的水土流失监督监测制度,从源头上对开发建设活动产生的人为水土流失进行管控,实现对生产建设项目监管的全覆盖,巩固封山禁牧,生态治理来之不易的宝贵成果。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保意识。把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开展形式多样的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大力宣传全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模式和经验以及奋斗历程和锲而不舍的治理精神。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进课堂、进党校、进企业等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全社会保持水土资源,建设绿色家园的良好外部环境。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