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效

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治理区:沙棘铺就致富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12-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沙棘铺就致富路
———来自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治理区的报告
人民日报 记者 朱隽
  10月下旬,记者随由林业、水保、农业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到位于黄河中游晋陕蒙接壤的裸露砒砂岩区考察,真没想到:在这一片曾经荒芜的黄土沟壑区中,一棵棵、一簇簇,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沙棘生长在那一道道蜿蜒着的黄土沟底和沟道两岸上。沙棘叶在寒风中依然绿着,已经成熟的沙棘果颜色变得红红黄黄的,煞是好看。有了沙棘的身影,这片黄土地唤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这勃勃生机让人无法相信这就是曾被中外专家称为“地球上的月球”和“环境癌症”的地方。但临行前专家的确向我们介绍过这里是黄河多沙、粗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是导致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和河床逐年抬高的重要原因。这里年均输沙量达3.5亿吨,其中粗沙约2.8亿吨,相当于黄河沉积粗沙的总量。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着手对这一区域进行治理,可由于没有找到适合的树种而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沙棘:生态效益明显的特色树种
  在记者眼中,沙棘是一种不起眼的小灌木,可一听专家的介绍却颇为吃惊。沙棘不仅耐水湿、耐瘠薄、抗干旱、抗严寒,而且营造容易,成活率高,生命力非常顽强。沙棘的枝叶茂密,能够减少暴雨直接击打地面;它的枝叶枯落之后能够阻止雨水对地面冲刷;它的根系发达密集有助于固持土壤。身具诸多优点却又貌不惊人的小沙棘在专家那里被称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先锋树种。上个世纪80年代,沙棘的身影开始出现在砒砂岩水土流失区。1998年启动实施“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以来的5年中,150多万亩沙棘先后在这里生根,每年减少入黄泥沙2100万吨,为改善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沙棘治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砒砂岩沙棘生态建设一直是和帮助当地群众驱穷致富同步进行的,努力实现山上覆盖,农民增收,这不仅有效调动了项目区农民种植沙棘、管护沙棘的积极性,还避免了以往经济落后地区“边治理、边破坏”情况的发生。在山西省,农民利用沙棘发展畜牧业。右玉县群众形象地说,“三亩沙棘一头牛,小康生活不用愁。”岢岚县燕家村乡程家村治理大户田白白靠种植的1500亩沙棘养羊530只。2001年纯收入3.5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户。
  在实施大规模治理阶段,该项目引进了“国家+企业+农户”的运行机制。承担种植任务的企业与种植农户签订沙棘种植合同和包收沙棘果、叶的合同,合同中对最低保护收购价有明确规定。新机制采用后,国家投资种植沙棘,不仅获取生态效益,也保证了当地农户可获得经济效益。内蒙古准格尔昭乡的炭窑渠村,自发展沙棘以来,每年全村仅沙棘一项人均收入就达到310元,在该村连续4年严重干旱、农作物歉收的情况下,沙棘种植、育苗和采果采叶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沙棘产业开发虽涉及较多领域,但开发水平还不高,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沙棘开发产业链条。上游沙棘原料的加工和下游产业的开发有所脱节。要巩固和进一步发展沙棘治理的生态成果,关键在于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人民日报》 (2002年12月09日第十一版)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