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蒙阴县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09-2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蒙阴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蒙山云蒙景区、464个行政村、54.5万人口。蒙阴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地形南北高,中间低,海拔在120—1108米之间,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蒙阴历史悠久,自西汉初年设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秦朝大将蒙恬和珠算发明人“算圣”刘洪的故乡。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名扬全国,孟良崮战役举世闻名。蒙阴生态优势突出,全县75%的荒山得到开发绿化,70%的面积覆盖林木,9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近年来,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力加快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84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果品生产十强县”、“全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中国长毛兔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省级旅游强县、省级园林城市。 二、治理前困境 蒙阴是一个山区县、库区县,属低山丘陵区,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境内有大小山头520座,河流44条,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加上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汛期,加剧了水土流失。旧县志记载:“凡蒙之山,荆棘跷确,大都不毛。稍有可耕之土,又岁岁冲决,非成河即沙压,沧海桑田,变幻顷刻……遇雨则万山建瓴,澎湃而下,田庐荡洗;遇旱则万壑扬尘,田枯泽竭,涓滴难求。”据1982年调查测算,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23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7%。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土地瘠薄,水库、塘坝等水利水保设施淤积丧失功能,自然灾害频发,生产能力下降,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瓶颈。 三、工作进展及成效 近年来,蒙阴县在上级领导特别是水利水保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发动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统筹推进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培植富民产业,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水保统一规划、部门多方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形成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水土保持生态格局。截至目前,全县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达到49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6平方公里,减少土壤流失260万吨,修建小型水保工程3万余处,增加蓄水4200万方,森林覆盖率由1982年的21.5%提高到现在48%,构建了以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生态经济型、以循环农业为载体的生态清洁型、以风景名胜为依托的生态景观型、以农户庄园开发为基础的生态休闲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形成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蜜桃、苹果种植等生态富民产业,全县优质林果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各类干鲜果品23亿斤。依托流域治理后的生态优势,以建设“江北最美乡村”为目标,全面加快以“岱崮地貌”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开发,发展农家乐旅游示范村56个,带动群众就业1万余人。如今的蒙阴,春天满山花,夏天满山绿,秋天满山果,四季有景观,处处呈现出山清水秀,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