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典型

坡改梯 通渭治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8-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裁弯取直沿等高线修筑梯田
 
 
草田轮作
 
 
退耕还林
 
(本站记者 孙太旻 徐清华 项晓光)黄河流域水保国策宣传联合采访组在甘肃采访梯田建设时,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特意点题要到通渭看一看,因为通渭被列为了水利部2010年第一批“坡改梯”的试点县。这里是曾经十年九旱、十年九灾的环境极恶劣地区,人民生活长期贫困,历史上曾有“通渭不治”之论。
而8月5日,记者一行自兰州直奔通渭,入境不久即被层峦叠嶂的梯田所吸引,穿行在马营镇的长川流域,金黄的麦田,绿盈盈的玉米地,满眼的马铃薯和紫色的荞麦花,让人顿觉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马营镇党委周书记介绍说,今年雨水条件好,庄稼长势好,梯田当年修建当年见效益。这个流域是通渭县坡改梯的示范点,计划建设梯田1.28万亩、造林3200亩、种草2000亩,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工后,治理程度预计达到80%以上。该流域的长川村也将成为一个全部实现梯田化的“梯田化村”。
 
天蓝、坡绿、麦金黄
 
梯田在当地占据什么位置?通渭县县委书记燕胜三说,以梯田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是当地的生存之本、生产之基。他说,沟壑纵横,植被稀少,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发,耕地质量低下,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过去的多少年,通渭人民是“一年望着一年富,年年穿着补丁裤”,生活在这里的人是长期围着“望天收”的坡耕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生产、农民生存、农村生活陷入“越耕越穷,越穷越耕”的恶性怪圈。
2006年以来,该县确立“生态立县”战略,以扶贫开发为主线,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工业强县、文旅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玉米和马铃薯、草畜、劳务、旅游四大产业,借此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通渭。
 
牲畜养殖
 
在没有项目支持的情况下,通渭县作出了“两个坚持不懈”的决策部署,其中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梯田建设与计划生育同为两个坚持不懈。他们先后投入资金8480余万元,新修高标准梯田23.7万亩,项目区人均新增梯田1.56亩。其中2009年借助甘肃省启动实施新增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难得机遇,争取投入项目资金1200万元,群众自筹1240万元,修建梯田6.1万亩,荣膺当年全省梯田建设第一名;2010年被列为“坡改梯”试点县后,共规划梯田点90个7.21万亩,已组织群众自筹资金457万元,投入推土机械174台,新修梯田2.7万亩。通渭梯田建设的力度和成效,用定西市水土保持局局长张亚勤的话说,“让人震撼”,连平日不苟言笑的通渭县水土保持局局长孙振国说起梯田建设,也会顿时面现无限自豪、侃侃而谈。
在梯田建设中,他们按照“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底塘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和“梯田修到哪里、道路通到哪里、精品流域治理到哪里、全膜玉米和马铃薯种植示范点建到哪里”的要求,由水保部门牵头,对全县的梯田统一标准、超前谋划,一次性规划。规划严格按照“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湾就势、小湾取直”的要求,打破村、组、户界和地界,整山系、整流域规划和建设,村村布点、人机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同时,以梯田为基础,积极推进“梯田+地膜覆盖”和“梯田+水窖+大棚+科技”的旱作农业发展路子,有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膜玉米和马铃薯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
 
等高线、沿山转、宽适度、长不限、大湾就势、小湾取直
 
在通渭,乡村路边时而见到“一人赴疆拾花两个月,全家当年实现梯田化”的宣传标语。这是该县充分发动群众筹资筹劳的举措之一,切实解决了梯田建设中的资金困局。在长川村下长川社,村民刘珍告诉记者,他家7口人,原有坡耕地30多亩,兴修梯田时每亩自己出钱200元,政府补贴400元,梯田修完后,耕地面积少了几亩,但产量提高了,小麦亩产提高30%,马铃薯产量提高一倍,梯田“保土、保水、保肥、保墒”,耕作的小型收割机、三马车也可以进去了,慢慢取代了以往的肩背人挑。
当前,梯田建设也成为当地干部执政能力的“试金石”。他们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即行政领导定地块、定任务、定时间、定奖罚的“四定”责任制,业务部门包规划、包质量、包软件、包验收的“四包”责任制,确保了责任到干部、工作到农户、面积到地块。干部胜任与否,梯田建设的成效最有说服力。县委书记燕胜三经常讲“人是干事的,事是人干的,有什么样的人,干什么样的事”,对于梯田建设“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当地涌现出了一批有作为的“梯田书记”、“梯田县长”,在记者采访期间陪同的通渭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梁成,副县长雷立新,都是在乡镇任职时抓梯田建设的强将能手,被提拔后仍分管农业梯田建设。
依托梯田建设,当地生态循环农业着力发展,规模种植的全膜玉米、马铃薯以及牲畜养殖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龙头产业。作为农业大县,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4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9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8.36%、42.72%,分别是1978年的35倍、36倍。实践证明,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是当地旱作农业区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发展旱作高效农业的必由之路。
面对通渭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落后的历史状况,燕胜三时常乐观地讲通渭是“山不高,地不陡,小水处处有”,看到了劣势中的优势,抓住了当前国家坡改梯试点的机遇,也壮大了他执政为民的信心——通渭不治?我来试试!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