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工程

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3-06-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基本情况


工程起于海南换流站,止于驻马店换流站,途经青海、甘肃、陕西和河南4省,线路全长1587公里,共涉及11个国家级或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线路途经青藏高原、甘南无人区和秦岭山脉,地形险峻、气候多变,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植被恢复艰难,水土流失防治难度大。


二、特色经验


1.构建专业体系

建立“管理—组织—实施”扁平化组织体系,健全“纲要—策划—方案”专业化制度体系,通过月度协调、工程量核验、问题销号等管控手段,及时掌握水土流失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依托智慧工地和数字化管控平台,形成“三控”管理方式,实现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统一指挥、协调有序、运转高效。


2.优化水保设计

科学站址选择和平面布置,减少滩地草原和耕地破坏。山丘区塔基采用全方位高低腿及原状土基础,减少土石方开挖。对3487基杆塔针对性提出工程、植物和临时措施,实现了水土保持措施一塔一图专项设计。


3.强化过程管控

开展全过程水土保持监理、水土保持监测,组织分层次、分对象、形式多样、全面覆盖的水土保持宣传培训。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开展水土保持监管,科学督导各项水保措施切实有效落实。


4.确保资金投入

工程水土保持资金专管专用,保证水土保持资金充足投入,保障各项水保措施切实有效落实。


5.严格专项验收

施行水土保持阶段性验收制度,投运前开展水土保持预验收、技术评审和专项验收,实现了水保设施建设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6.开创“互联网+”模式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及无人机航飞技术,准确、高效实现工程水土保持全过程自监管。全线解析高清卫星影像600公里,开展高分辨率航飞1244公里,覆盖沿线共40县,解决了传统模式“到不了、看不全、效率低、精度差”的问题。


7.全过程水保监测

首次在特高压领域全线布设水土保持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主要生态敏感区全覆盖,解决了传统人工监测时效性差、精度不高、数据融合不足等问题。


8、创新形成“一型四化”为核心的特高压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模式,以融合型双色文化(红色精神、绿色理念)为引领,以专业化管理体系为保障、以精益化过程管控为抓手、以低碳化建设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监测技术为支撑,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9、全面推行生态友好型施工技术,通过货运索道运输,无人机展放初导绳空中架线技术等,优化主体施工工艺和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土地扰动与植被破坏。


10、施工前,高原草甸区剥离草皮,剥离表土并分类堆存防护。施工结束后,回铺草皮,撒播种草,栽植灌木,恢复耕地。在秦岭地区实施多轮植草技术恢复植被,最大限度守护扰动区域的绿水青山。


11、因地制宜、科技创新,对山丘区塔基边坡采取植生袋边坡绿化,提升植被恢复效果和防治成效,积极推进生态绿色施工与水土保持工作标准化。


三、创建成效


1.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

工程建设实施“表土保护、先护后扰、先拦后弃、及时恢复”的关键环节管控措施,水土流失六项防治指标均优于方案设计目标值,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


2.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工程通过恢复耕地、栽植灌木和撒播种草等措施,林草植被恢复率96.66%,林草覆盖率52.36%,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


3.项目区生态景观得到显著提升

工程按照“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布设植物措施,并通过优化边坡绿化技术,提升景观绿化效果,做到了工程景观、自然风光、人文历史风貌的和谐统一。


4.工程沿线参与关心水土保持氛围基本形成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水土保持科普宣传,绿色生态观念入心,基本形成了沿线群众关心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氛围。工程建设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各类国内外媒体对工程报道200余次。


输变电站周边绿化示意图

临时措施

线路植被恢复

塔基周边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