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报告

管日顺:论水土保持与“四大安全”的关系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1-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管日顺(江西省水利厅 副厅长)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长期以来,人们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断索取资源,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导致了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逐步退化。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的严厉惩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社会活动和发展行为。江西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据2000年遥感调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3.3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0.03%。其中,强度及其以上流失面积达1.08万平方公里,中度达1.04万平方公里,轻度达1.23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对江西省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人居环境安全等四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十分适时和必要,也是江西水土保持工作的总目标。
何谓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相对于水土流失而言的。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植被的破坏以及水的损失[1]。水土流失流走的是水,损失的是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水土保持就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时,通过地表植被的保护和重建,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事业[2]。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人居环境安全“四大安全”的基础设施,是落实“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统一协调的根本途径。
一、水土保持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设施
粮食安全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粮食生产离不开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保障。江西尽管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640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22亿立方米。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工程调蓄能力也十分有限,导致江西工程性缺水严重,粮食生产中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靠天吃饭”。以江西省乐安县为例,2004年全县粮食(水稻)播种面积为80万亩,以每亩需补充灌水400立方米计算,共需3.2亿立方米的灌溉水量。该县现有132座中小型水库, 934座山塘,总库容896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135万立方米,以一年两次蓄水的库容计算共有1.43亿立方米,即使全部用于灌溉水稻,缺水量也达1.77亿立方米,这些缺水只能靠老天“恩赐”。如遇干旱少雨或降雨分布不均,就容易造成旱灾,致使粮食产量不稳。要靠建造超过上述数量的水库解决缺水量,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而水土保持在蓄水抗旱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层层拦蓄,能够增加降雨入渗,在干旱季节以泉水的形式汩汩流出,增加有效灌溉水源。据梁音、史学正[3]研究,良好森林植被下的土壤,由于非毛细管孔隙度大,最大降水储存量大约是低质次生林下土壤的4倍,低质次生林地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表径流量比优质森林林地要多10万立方米。另有研究结果表明,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可增加地下径流23.75%。以此推算,乐安全县1850平方公里的山地如能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其措施见效后,每年可增加地下径流量7.3亿立方米,作为泉水流出,完全能满足粮食生产灌溉用水的需要,保证充足的灌溉水源,为粮食稳产高产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二、水土保持是防洪保安的重要屏障
多年来,由于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湖库淤塞,河床抬高。据资料显示,建国以来,江西省赣江上游各支流河床淤高0.5-2.1米,南昌八一桥下淤高2.5-3米,下游尾闾淤高1米;抚河下游最大淤高达4.57米;信江下游淤高2.5米。全省9268座水库,每年因泥沙淤积减少库容1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损失一座中型水库。由于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高,导致在流量相同情况下,水位明显抬高,致使我省各主要河段经常出现“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的情况,加剧防洪压力。如信江梅港站98'6洪水洪峰流量12900立方米/秒,比1955年小700立方米/秒,但水位却高出1.08米。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为一吞吐型季节性湖泊。它与长江洪水的关系十分密切,承担着长江洪水的巨大调蓄任务。如1954年长江大水时,鄱阳湖调蓄长江洪峰流量11000立方米/秒,是长江洪峰总流量的1/6,最大5天调蓄量达35亿立方米。1991年江淮大水,鄱阳湖为长江分滞蓄洪水110亿立方米,最大分蓄流量达13700立方米/秒,为长江中、下游防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等因素的影响,鄱阳湖湖区曾一度出现面积缩小、容积减少的现象,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且水位呈逐年抬高的趋势,高水位的频率逐年加大。据调查统计,上世纪下半叶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鄱阳湖每年入湖泥沙量达到2400多万吨,湖区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到90年代末的3950平方公里,容积由370亿立方米缩小到298亿立方米,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少72亿立方米。1950-2000年的51年间,鄱阳湖湖口水位超过20米(吴淞高程)高水位的年份,前24年共4次,平均每6年1次;后27年12次,平均每2.3年1次;特别是90年代的10年里就有7次,平均1.4年1次。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通过森林植被的林冠截留,枯枝落叶层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拦蓄,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削减洪峰流量,延长汇流时间,起到防洪减灾效果。江西省一些经过多年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地方,水土保持在防洪保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宁都县过去水土流失十分严重,1984年5月特大洪水,4天降雨量268.3毫米,梅江河县城段洪峰流量为2640立方米/秒,洪峰水位189.26米,县城被淹,损失惨重。而2002年的“6.15”洪水,5天降雨量达416.8毫米,百年未遇,雨量和强度虽然都大大超过1984年,但梅江河段的洪峰流量为2650立方米/秒,仅大10立方米/秒,洪峰水位却为189.2米,水位反而低了0.06米,县城也免受一场灾难。分析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过治理后水土流失减轻了,泥沙下泄减少了,水土保持措施拦蓄了部分径流,大大削减洪峰流量。另据水文演算,赣江流域在日降雨150毫米情况下,假设赣州站水位从95米起涨,那么赣州站洪峰水位将达102米,吉安站52.5米,樟树站33.5米,南昌站24米。如果赣江中上游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能达到7000平方公里,在相同的降雨情况下,以上四个站的洪峰水位将分别下降1.5米、1米、0.7米和0.5米。可见水土保持的防洪保安效果之显著。
三、水土保持是维系生态安全的主体措施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如果生态安全不牢固,这就意味着大片土地将失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这与国土的割让一样会给国家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生态环境的破坏,也会造成工农业生产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与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并无二致。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同等重要,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随着全球环境与资源危机的日益加剧,生态安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江西省生态环境总体还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依然严重,坡面土层不断变薄,养分和粘粒物质大量流失,土地退化、沙化问题突出,是威胁我省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江西省年土壤侵蚀总量达1.65亿吨,相当于12.5万亩耕地20厘米厚的耕作层,所损失的养分折合有机质约200万吨,无机肥(N、P、K)约225万吨。2000年遥感调查,全省沙化土地面积达42万多亩。在江西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曾一度呈现出“山上无鸟叫,河里无鱼虾”的荒凉景象。水土保持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工程保生物,营造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的水土保持林,并通过大范围的生态自然修复,可以重建植被生态系统,控制土壤流失及其所衍生的面源污染,维系生态环境的安全。如在赣南花岗岩侵蚀劣地,原来山上只有一些零星的马尾松“小老头树”,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封育管护和自然修复,立地条件明显改善,植被状况明显好转,生物物种明显增多,多年不见的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随处可遇,充分显现出水土保持对维系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四、水土保持是保证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基石
人居环境安全对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江西降雨充沛,大雨、暴雨集中,强度大,保证水系的畅通是预防洪涝灾害发生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原有水系被侵占封堵利用,加之有的城市水土保持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城市排水系统未能及时配套,造成暴雨即涝,直接威胁人居环境的安全。如2003年6月暴雨,造成江西省一设区市城内许多交通干道和居民区严重积水,交通几乎瘫痪,全市有127万余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10余万人;倒塌房屋4583间,直接经济损失达6.48亿元。
江西也是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山洪灾害以小型为主,数量多,分布广,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群发性特点,危害严重。如1998年6月,黎川县洵口镇和厚村乡的2个村庄,先后因暴雨引发滑坡几十处,造成55人死亡、多人重伤的严重后果。2002年9月,遂川县突降大暴雨,引发了山洪和群发性滑坡、泥石流,造成大量房屋倒塌,农田和道路被毁,有28人在灾害中死亡。据调查,在已发生的山洪灾害中,有70-75%与建房、修路、采矿等人为活动因素有关。由于建房、修路、采矿等人工切坡,造成山体重力失衡,产生滑塌,水土保持上称之为重力侵蚀。可见,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灾害的发生,与人为活动中不注意水土保持有关。因此,只有重视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人居环境的安全才有保障。
多年来,江西省一以贯之地积极组织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尤其是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在省人大和国家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国家水利部的充分肯定。在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展预防监督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五大突破:一是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突破;二是地方法规配套建设取得突破;三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取得突破;四是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取得突破;五是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取得突破。在科研监测方面,初步建立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先后开展了40余项包括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其中有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有关科技奖励。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面,到2003年底,全省已累计开工治理小流域900多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0多万亩,投工25亿多个工日,完成土石方6亿多立方米,修筑各类水土保持防护工程23万多座(处)。这些水土保持措施为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全省水土流失状况依然严峻,水土流失仍是我省的头号环境问题。全省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35万平方公里,有崩岗群45000多处,流失面积2.9万公顷。二是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仍然淡薄,重经济建设,轻生态保护;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以换取一地一时的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治理任务繁重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对策是:
1、抓法规宣传,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水土保持意识。大力宣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宣传《水土保持法》及其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水土流失仍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基本国策,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在新形势下重视和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社会各界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真正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把“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指示落到实处。
2、抓机制创新,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在积极争取国家水土保持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省、市、县各级政府应安排财政预算资金,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小农水经费、水利建设基金、水费、水电站电费等也应按规定的比例用于水土保持投入。进一步深化水土保持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机制,对“四荒”资源要明晰所有权,放开开发治理权,拍卖使用权,搞活经营权,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和外资等投入水土流失治理,确保每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万亩任务的完成,使江西省现有的水土流失面积通过15年至20年的努力全面治理一遍。
3、抓预防监督,切实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市、县两级政府要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依法划分并公告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区实施防治,加强生态环境良好区域的封育保护,坚决停止天然林和阔叶林的砍伐,严禁全垦造林,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改善林相和植被结构。要认真抓好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加大对破坏水土保持设施造成水土流失的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对那些以牺牲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行为,各级政府要支持依法查处,坚决克服监督执法的重点,因为行政干预而变为监督执法的“盲点”,致使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屡禁不止。要把“四荒”开发纳入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管理中,严格规范“四荒”及各类土地开发活动。
4、抓城市水保,使全省城市(镇)实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加强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控制和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增加城市植被覆盖,保护城市水系工程,保护和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绿化和美化人居环境。全省各级政府都应加强水土保持示范城市(镇)建设。通过示范城市(镇)的建设,带动全省城市(镇)争创花园城市。
5、抓科研监测,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加强水土保持科技攻关,加快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定期发布水土流失公告,使全省上下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0 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梁音、史学正.从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及“土壤水库”分析1998洪水.中国水土保持,1998,11:32~34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