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德化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5-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德化县是个千年古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北部,东邻永泰、仙游县,南接永春县,西连大田县,北毗尤溪县。县域面积2232平方公里,人口31.8万,辖18个乡镇、204个行政村(社区)。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福建第二大山脉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横亘境内,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77.7%。县城地处海拔450~480米之间,建成区11.8平方公里、人口19.4万、城市化水平达69.5%,城区集中了全县三分之二多的劳动力、经济总量、税收和91.5%的中小学生,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明县城、国家级生态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9.5摄氏度,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接近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在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居全国第29位、全省第1位,是福建最佳人居地,每年向下游提供优质水资源25亿立方米。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总收入11.1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7.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23元。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近10万从业人员,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被评为“中国瓷都”、“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 二、治理前困境 上世纪80年代,全县森林资源屡遭破坏,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以陶瓷业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加之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据统计,全县每年林木消耗量在45万m3以上,仅100多家陶瓷企业,年消耗木材在10万m3以上。“公路通,山头光”,“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生态恶化”为当时的历史写照。由于森林植被受到破坏,森林植被和表土层的蓄水保水能力下降,每遇大雨、暴雨,便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洪灾害,农业生产受灾,大量表层土壤(肥土)的流失与破坏,使土壤贫瘠化,土地生产力下降,农民生产收益低下,导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群众贫困。198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11元,贫困人口达2.7万。 三、工作进展及成效概况 县委、政府先后提出“以电代柴”烧瓷、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打造“生态旅游强县”、“现代化绿色瓷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全县水保工作重视科学规划、技术支撑、示范推广,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源地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推动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以强化政策法制宣传、提高监督执法能力、完善执法体系、规范执法程序推进监督管理创新。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全县开展大规模的荒山造林绿化和种植经济林果的治理水土流失活动,特别是作出“以电代柴,发展瓷业”的决策,实施能源改革,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和植被,使之后森林覆盖率直线上升。围绕生态县建设,重点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龙门滩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浐溪流域清水工程,着力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探索出一套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封禁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2006年,德化县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奎斗小流域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小水电之乡”、“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国家级生态县”等。一个山清水秀、和谐优美、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绿色瓷都正日益形成。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