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情概况

夷陵区区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12-2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夷陵,得名于“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为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区地域面积3424平方公里,人口52万,林地面积23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7平方公里。是宜昌市13个县市区中“人口最多、版土最大、区位最好、经济总量最大”的县级区。 夷陵是葛洲坝和三峡工程所在地,是著名的水电旅游名城;是三峡旅游的始发点;是湖北省“一江两山”(长江-武当山-神农架)旅游金三角的重要一级;是省委、省政府打造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在长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打造了三峡人家、三峡大瀑布等一批5A级景区。夷陵作为三峡生态屏障,肩负着保护三峡坝库区水环境安全、维护三峡坝库区生态环境的“正中心”责任。 通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夷陵区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国家森林城市”、“湖北省林业生态示范县”等多项荣誉。夷陵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做法和成效,被世界水保大会誉为“中国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二、治理前困境 夷陵的水土流失始于战乱,发展于大跃进。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触目惊心。分乡页岩强侵蚀区有中国南方“红色沙漠”之称,到处基岩裸露,沟壑纵横,一片荒凉,不见虫鸟。据1983年普查,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599.01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6.7%,土壤侵蚀模数达5000—8000吨/平方公里•年,植被覆盖度仅27.6%。“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三、工作开展及成效概况 夷陵区历届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坚持“实力夷陵、效率夷陵、生态夷陵、幸福夷陵”发展战略,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形成了“政府主导、规划引领、项目集合、社会参与、保障一流”的水土流失防治机制。夷陵区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累计投入资金27262.56万元,先后实施了葛洲坝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省管重点流域太平溪、金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荒山造林绿化工程,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科技示范园等“八大工程”,突出发展了百里柑桔产业带、百里茶叶产业带和百里生态走廊。在建设中,夷陵区十分注重创新治理模式,探索总结了页岩强度侵蚀区快速恢复植被、高产桔园耐阴草种植、“牧-沼-柑-草”循环种养等水土保持实用技术。也十分注重生态修复,坚持防治并举,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同时,夷陵区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培育了柑桔、茶叶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农副产品、园林、旅游等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经过多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夷陵区禁垦坡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陡坡开荒得到全面禁止,坡耕地治理度达94.5%,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2.5%,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区域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86%,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87.1%,土壤侵蚀量减少40%以上。生产建设项目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验收率符合相关指标要求,实现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