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情概况

县情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9-1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新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腹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1°28′~31°46′,东经114°33′~115°12′,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地势特征,县境跨两大流域,北部为淮河流域,面积1307.5平方公里,南部为长江流域,面积304.5平方公里,全县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区,总人口36万人。 新县建制于1932年,原名经扶县,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解放新集,更名为新县。革命战争年代,新县是黄麻起义的来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诞生了红军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部队,走出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98位共和国将军和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新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373.4毫米,森林覆盖率达76.7%,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2.2万个,是天然“氧吧”。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9.99亿元、2.28亿元、18512元和7946元。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中国最佳休闲小城”、“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10多项殊荣。 二、治理前困境 80年代初期新县是一个集老、边、贫为一体的山区县,独特的地理地势造就了其独有的“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特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后“大跃进”、“大办钢铁”时期,受战争创伤和人为因素影响,上山乱砍乱伐,开垦种植十分普遍。1984年底,全县人口28.8万人,农作物耕种面积21.75万亩,牲畜饲养量41.52万只(条、头),人垦畜踏,毁林开荒,向荒山要粮成风,生态失调,“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的现象屡有发生,从而导致全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年侵蚀模数为24450吨/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达到159.5万吨,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1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只有49.4%,活立林蓄积量157万立方米,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三、工作进展及成效概况 新县县委、县政府依托国家对老区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围绕山水红城、健康新县定位,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主题,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强力开展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三级联创,山、水、田、林、路、草、能、居综合规划,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护性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实施退耕还林、长淮防护林、公益林、外资造林等重点项目,构建了以特色产业(茶叶、银杏、板栗、油茶、中药材)为主导的生态经济型、以循环农业为栽体的生态清洁型、以风景名胜为依托的生态景观型、以农户庄园开发为基础的生态休闲型治理模式,总结出了“治理一片山,营造一片林,建立一个场,留下一批人,健全一套管理制度,办成一个经济实体”的“六个一”的建管经验,坚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人大、进媒体、进党校、进学校,营造全社会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浓厚氛围。经过30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至2013年底,全县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7平方米,治理度80%以上的小流域面积占区域应治理小流域总面积的92%,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30.0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73%,土壤侵蚀量减少75%,一颗“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画中”璀璨明珠闪耀在大别山区。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