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甘肃省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进展顺利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2-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3年,甘肃省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的要求,坚持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建设思路,不断深化前期工作,强化责任落实,规范项目管理,注重工程质量,提升投资效益,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狠抓坡耕地整治,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在前期工作上下细功夫。统筹安排项目规划,以坡改梯为重点,突出生态清洁和精品示范小流域建设,兼顾病险淤地坝安全运行。在项目区选择上层层把关,项目县进行初选后,甘肃水利厅专门组织技术人员现场进行论证分析,水利部也及时派出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与项目实施县共同商定工程实施范围、建设规模、措施布局、后续产业开发等事宜,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2013~2016)》。各项目县委托具有水土保持专业设计资质的单位,深入项目区逐图斑、逐措施、逐地块进行实地勘测设计,将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了图斑和地块。定西市通渭县将新上坡耕地项目与往年项目相连接,规划形成了集中连片的13万亩坡耕地综合治理精品大示范区。西和、崆峒、环县等县将梯田与道路、截排水沟、水窖、林草等措施优化对位配置,使各项措施发挥了最大的综合治理效益。
    二是落实责任、整合配套,在治理水平上下真功夫。各项目县将水土流失治理纳入政府职责,成立领导小组,加大行政推动力度。省委、省政府将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全省新一轮梯田建设工程予以重点推进。定西市与各县(区)层层签订了责任书,有效靠实了工程建设责任。各项目县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建设思路,加大项目整合,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示范工程,项目区治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临夏州东乡县积极落实习总书记嘱托,在布楞沟流域以坡耕地试点工程为依托,整合发改、农机、农业、扶贫、水利、中石油等部门项目资金1500多万元,建设集中安置区一处,安置农户50户(其中水库移民20户),铺设乡村油路8.1公里,实施机械旋耕9900亩,推广种植脱毒马铃薯4500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00亩,实施自来水入户1813户,配发良种羊425只,建设沼气池50座,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布楞沟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面貌焕然一新。定西市临洮县通过拾遗补缺、组装配套、改造提升,使小沟流域治理程度达到87%,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规范管理,规模治理,在工程质量上下硬功夫。通过技术培训、项目稽察、督促检查等方式,不断加强和规范了项目管理,保证工程建设质量。镇原、通渭等县积极落实质量监督员制度,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劳模组成的工程质量督查小组,负责现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各项目县始终坚持以规模促质量,以规模求效益的原则,推进工程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平凉市崆峒区打破地界和村界,将坡耕地试点、基本口粮田、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等项目的梯田统一规划实施,形成了面积达4万亩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片区,形成了规模效应,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四是注重效益,培育产业,在改善民生上下实功夫。各项目县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培育和开发特色产业为抓手,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临夏州广河县以坡改梯整治为基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植地膜玉米,形成了以梯田为基础,以秸秆利用为依托,以草食畜牧业为突破,以能源沼气为辅助的旱作特色农业循环发展路子,农民人均增收达844元。坡耕地试点项目县在梯田的高效利用上大做文章,因势利导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大户开展梯田流转,据统计,甘肃省2010年以来实施的坡耕地试点工程已流转高标准梯田3.6万亩,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陇南市两当县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依托,实施了流域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整治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生态农业工程和面源污染治理等6大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西和县通过坡改梯项目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改变了群众人背畜驮的农作历史,项目区70%以上的群众不再饲养大家畜,农用机械大量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经过一年的建设,甘肃省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94.95平方公里,拦截泥沙126.2万吨,拦蓄利用降水1166.92万立方米,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集中连片的坡改梯及其配套道路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梯田后续产业的培育和开发促进了项目区群众增产增收,小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了项目区综合防治水平,改善了山丘区群众的居住环境,实现了“地平、路通、山绿、水清、村新、民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目标。
    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治理处供稿、科技信息处编辑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