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

丹江上游生态行之洋县篇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7-1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龙须草

龙须草种植




 pp织物袋坡改梯

古有“汉江明珠”之称,现为“朱鹮之乡”的汉中市洋县,是调研组这次丹江上游生态行的最后一站。雨后的汉中大地洁净如洗,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透过车窗能够嗅到花草的芳香,顿时沁人肺腑,不由得让人心旷神怡。6月26日上午,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调研组一行在汉中市水保站重点工程科科长王建中的陪同下,由略阳县出发沿西汉高速经勉县,过汉中从龙亭出口下高速,踏上了全国著名的龙须草生产基地之一,如今又以“PP织物袋筑坎技术”为突破口,进行坡改梯试验并在“丹治”工程项目区中获得圆满成功的洋县。

龙须草的小故事

    在去往洋县草坝流域考察“PP织物袋筑坎技术”的途中,王建中科长透过车窗指向公路两旁的山坡上说,你们不是要看龙须草吗?这里到处都是。说话间大家让司机小李师傅赶紧靠边停车,纷纷取出包中的专用相机或手机,对着对面山坡上人工种植的大面积龙须草一阵狂拍,然后又走近路边散生的龙须草进行仔细观察和拍照留念。
    王健忠科长饶有风趣地介绍说,龙须草是洋县地方特色产业之一,本地区又称龙须草为“山草”、“蓑衣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丛生茎园而细长,长1米以上,下生茶褐色鱼鳞片叶,夏日离茎梢10厘米处长出花梗,缀生多数小花,呈淡绿色。其柔韧性能好,纤维含量高,是造纸、人造革、人造丝的上好原料,同时也广泛用于编织草席、草垫、拧制绳子和入药等用途十分广泛。因为其防止水土流失的护坡效果俱佳,所以也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优良草种之一。
    龙须草的特点是不生节、纤维长、拉力好、色泽乳白,是制造胶版印纸、复印纸、钞票纸的优质原料,也是纺绳索的好材料,又可用于软件家俱的填充物,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曾经是省内外市场上较为紧俏的商品。有的地方还用龙须草加工划地毯,作为出口商品,受到国外市场的欢迎。
    为此,洋县早在2000年左右就把龙须草作为一项农民增收的产业开发,当时龙须草发展面积达20多万亩,遍布全县的10多个浅山丘陵乡镇,最高产量达20万多吨。据当时调查统计,按每公斤0.2元价格计算,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入600多元。最近几年由于造纸业的没落,导致农民发展龙须草的积极性极大受挫。
    正在这时,洋县水保站站长周茂玲上前补充道:其实洋县之所以成为全国龙须草的生产基地之一,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因为这里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的封地所在,同时也是人们以草为原料进行人造革,人造丝制品研发,和地垫、 凉席、门帘等生活工艺品编制的发源地之一。尽管蔡伦是我们早已从历史教科书上熟知的古代重大发明先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深受国人敬仰,但我们殊不知这位中国东汉时期杰出的发明家的最后结局的悲惨,据史书上记载他早在59岁时就因为宫廷斗争而被迫饮鸩自尽,其墓地也就永久留存在这里。

PP织物袋的大作用

    结束龙须草考察之后,经过近40分钟丘陵山路的车程,调研组在草坝流域利用PP织物袋进行坡改梯现场了解到,位于汉中盆地东部边缘,北倚秦岭,南靠巴山的洋县,全县土地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人口接近44万人,辖26个乡镇,367个行政村。总体地势呈东北高陡,南部低平,可分为平川区、低山(丘陵)区和中山区三种地貌类型。丘陵和山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0%以上。区域内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地质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复杂,低山丘陵区膨胀土分布广泛,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2166km²,占总土地面积68%,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分布点多面广,属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县之一。
    周茂玲站长指着眼前十分壮观的“PP织物袋筑坎技术”试验示范区对调研组介绍说,为了有效解决低山丘陵区膨胀土质坡改梯修筑技术难题,克服同类地区修建石坎梯田造价高、利用预制件修梯田易滑坡的现实问题,在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大力支持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绿为生态公司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并改进提高坡改梯工程质量、加快建设速度、解决土坎梯田不稳定易垮塌等问题,申请省水土保持局将洋县列入“PP织物袋筑坎技术”试验示范区,并选定了“丹治”工程洋县大横岭小流域项目区四郎乡的流峪村,作为该科研项目的试验点,经过近两年的实施,在施工条件、梯田断面要求、修筑工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均收到了明显效果。
    大横岭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是国家南水北调“丹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4km处,该流域辖4个乡镇14个行政村,属汉江一级支流党河水系,总人口9873人,流域面积为48.38km2,该流域初步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75km2。试验点位于四郎乡流峪村腰庄治理点,地处低山丘陵区,治理前由于受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坡面水土流失严重,冲沟遍布纵横,植被覆盖度低,土地生产力极低,夏季遇大一点的降雨,大量泥沙随山洪直接流入韩沟水库,造成水库淤积,农田受灾。该地区土壤有相当一部分为膨润土,膨润土具有很强的吸湿性,能吸附相当于自身体积8一20倍的水而膨胀至30倍,并具有一定的粘滞性和润滑性,传统的土坎筑坎方式,常常是“一年修,二年垮,三年是个平塌塌”,稳定性差,造成水平梯田保存率低。首次在流峪村计划完成坡改梯工程262亩,其中利用PP织物袋修筑梯100亩。
    经过近年来对PP织物袋修筑梯的试验证明,PP织物袋(聚丙烯复合材料织物袋)是一种抗紫外线、耐风化、无化学污染的新型复合材料,且地表及地下生物(如白蚁、蚯蚓等)不会给其造成破坏,因此从材料角度上讲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任何不良的影响。该技术充分利用施工现场的开挖土方充填在织物袋中,而不使用石料、混凝土等材料,并具有透水、不透土的良好功能,一方面防止了水土流失现象,另一方面又为植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载体,可谓一举多得。
    ——在布设原则上,一般水平梯田布置于25°以下的坡耕地上,离村庄近,地块集中,交通方便的地块,可以建设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梯田坎沿等高线布设,采取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熟土盖面,集中连片,规模治理。规划设计中水平梯田附属建筑物要综合考虑,梯田地块要相对集中,田间道路顺排洪渠边墙沿梯田埂进入耕作区,做到地地有沟、沟沟有池,分台拦沉,就地利用。
    ——在设计标准和施工要求上,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按10年一遇6小时最大暴雨防御标准进行设计。施工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地面坡度,自上而下确定埂坎的基点,实地放出埂坎线,清基0.5米的深度,PP织物袋筑坎土料装填均匀,强度要达到标准,梯坎厚度大于或等于设计厚度,田面平整后坡度小于3°,同时布设排水系统,以保证暴雨和连阴雨后梯坎安全稳固。
    ——在施工工艺和管护要点上,采取削坡、整平坡面——打锚杆、锚锁等(也可省略)——将开挖弃土装入土工袋——安装第一层织物袋并夯实——填实织物袋与边坡坡面之间的空隙并夯实——放置系统联接扣——铺设第二层生态织物袋……放置最顶层生态织物袋并压实——种植植被——洒水养护并结束。在植被种植时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植被物种、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如果采用压播或插播方式时可以在放置生态袋的过程中直接将植被的枝条放置在袋间。坡改梯工程竣工后,受益村及农户要对垮坎及时维修,定期清理排水系统淤积物,以减少田坎垮塌的发生。
    ——增产增收保持水土效果好,“PP织物袋筑坎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坡改梯的产出效益从改梯后的第二年开始,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例来计算,主要产品有粮食和秸秆等,不考虑物价指数,折合现金为每公顷年产出2.7万元,按20年产出效益计算为48.6万元。减除坡改梯投资后每年运行费用后,PP织物袋筑坎梯田的净效益为19.3万元/公顷,年均产生净效益960元 /亩。
    在保水保土效益方面,坡改梯一次成坎,当年即可发挥保水保土效益。通过坡地梯田对比观测,梯田不仅能有效地拦截雨水,滞缓径流,而且还能就地入渗,提高土壤含水量6—11%,从而大大提高了抗旱能力,为农业生产获得稳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PP织物袋筑坎梯田改变小地形,截短了坡长,减缓了坡度,延长了入渗时间,从而促使梯田的农作物长势好,复种指数高,拦蓄径流多,防止土壤流失效果好。
    ——应用与推广价值高。PP织物袋筑坎梯田与石坎梯田、土坎梯田相比较,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与石坎比较就地利用土料,不破坏山体和生态环境,安全性大大提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水土保持新理念。与土坎比较,坚固耐用,保存率显著提高,固土保水保肥效果明显。PP织物袋筑坎技术不使用任何石料和水泥等高能耗硬体材料,它以“生态”、“环保”、“工程安全性”为基本宗旨,将工程与生态环保进行了无缝的集成,满足现代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水利工程中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实践证明,PP织物袋筑坎是一种创新坡改梯工程的新技术,更是一项防治水土流失的新措施,具有很高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丹治”工程谱新篇

    来到草坝流域“PP织物袋筑坎技术”修建的梯田点上,举目望去,只见由长短不一黑色PP织物袋筑成的梯田上,又粗又壮的高杆玉米长满了每一台梯田,绿油油的花生、大豆瓤把田面铺满,梯田的水稻长势绝不亚于南方的水稻田。还有几位村民在田间清除着杂草。等我们走到跟前向一户李姓的村民问道:你们对这种梯田喜欢吗?新修的梯田种庄稼会不会减产啊?村民高兴地说,这种梯田比原先的石坎梯田和土坎梯田要好得多,既保水土又保肥,每亩地还可增产粮食三四百斤呢,我们当然喜欢了。真的希望政府以后把我们这里都修成这样的梯田才好呢。
    对于草坝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洋县水保站副站长余新忠介绍说,洋县的“丹治”工程主要包括大横岭、草坝、石槽河三条小流域,涵盖县城北部的低山丘陵区,涉及洋州镇、白石镇、四郎镇、龙亭镇、槐树关镇、长溪镇6个镇37个行政村,总人口26174人,其中农业人口25605人,人口密度208人/平方公里。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22.6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762.35公顷,其中基本农田1680.82公顷,人均基本农田0.98亩,人均产粮396公斤。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59.88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8.8%。且以面蚀为主,土壤侵蚀模数3112吨/平方公里•年,年侵蚀总量38.15万吨,属中度水土流失区。
    项目自2012年10月由省水土保持局正式下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20.21平方公里明细任务以来,包括坡改粮梯77公顷,坡改果梯36公顷,蓄水池53口,修建沟渠15公里,沉沙池53口,田间道路15公里;谷坊7座,拦沙坝1座;坡耕地造经济林1273公顷,坡耕地造生态林222公顷,荒山造生态林262公顷,植物篱83公里、防护面积151公顷;整治河堤1公里,新建河堤1公里;整治塘堰4口;生态修复33平方公里,落实封育管护人员28名,疏林补植96万株,封禁标牌26块,网围栏3.6公里,省柴灶246个,沼气池50座等各项措施,通过工程发包交易中心依法进行工程招投标的方式,在相关部门全过程严格监督下,目前已全部完成。
    为了确保项目措施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标准实施并保证质量,我们坚持以“行政推动,精品带动,建设高标准综合治理示范点”的治理思路,通过创新施工技术,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坡改梯治理新模式,以PP织物袋筑坎技术为依托,有效地解决了石坎梯田成本高、土坎梯田易垮塌的矛盾,林草措施的成活率、工程措施的保存率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使工程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先后打造出了牛头坡、白岩山、庙山3个综合治理精品工程示范点,有效地带动整个项目区综合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用洋县水利局分管水保工作的副局长闫建宏的话说,为了加强丹江上游水源地的环境保护,打造优美洁净的生态环境。县上自“丹治”工程实施以来,就十分重视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与工程协调工作,注重理清工作思路,打造精品示范工程;狠抓科技示范,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严格项目管理制度,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大水保宣传力度,营造工程建设氛围;强化监督执法手段,巩固水保治理成果。并坚持树立生态为先、环境为要的发展理念,结合全面启动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绿水、蓝天、青山、宁静工程,突出抓好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秸秆禁烧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植树造林、丹治二期、中小河流治理、天保二期等生态工程,不断优化辖区内的生态环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重点污染源监测和防治,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健全耕地长效保护机制,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积极开展节水灌溉,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与此同时,结合“丹治”工程的启动与实施,洋县先后整合各类项目投资1.8亿元,治理面积15.44平方公里,打造出的洋县牛头坡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横跨洋州镇巩家槽、何家、云阳、草坝和白石镇韩家湾村5个行政村。包括生态修复与水保林示范园区、坡改梯技术示范园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园区、水源与径流控制利用示范园区、坡面侵蚀控制示范园区、产业开发示范园区、生态观光示范园区、宣传教育培训示范园区等八个部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水保科技示范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使“丹治”工程谱写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篇章。
    就在丹江上游生态行调研即将结束之际,汉中市水保站重点工程科科长王健忠告诉调研组,汉中市的水土保持工作,一直坚持走寓宣传于执法之中、寓执法于服务之中,采取提前检查、提前规范、提前发现问题、提前解决问题,达到了社会满意、建设单位满意、政府满意,实现了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双赢,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历年评比和考核中,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实施的“丹治”工程项目区,汉中各县区农民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增多,粮食产量明显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目前已先后有4.5万贫困人口通过“丹治”工程项目建设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越过了温饱线,真正实现了“山绿水清人富”的目标。
    2012年6月,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给汉中市下达了7.26亿元投资计划,由一期时5个县区的部分流域扩大到现在11个县区的汉江全流域,共计要治理小流域81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将达到1780平方公里。年均治理水土流失达460平方公里,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700万吨,植被覆盖率将提高22%,12万贫困人口将通过“丹治”二期工程跨越温饱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水质将得到更加有力的保护。
    我们期待“一江清水送北京”目标能够圆满实现。
    水利部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 调研组

最近更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