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青海省积极开创“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0-02-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9年,青海省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指引下,认真理解生态文明的精髓,努力实践生态文明的理念,在落实“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科学定位,紧紧抓住国家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有利时机,以国家重点水保生态工程为依托,紧密结合国家在“三江源”地区开展的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等重点工程,适时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积极开创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科学统筹,全面推进,以人为本促发展。青海省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积极做好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立足于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重要补给地的这一重要功能,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主线,突出重点,综合治理,防治结合,封治结合,稳步推进了黄河长江源区预防保护工程、重点城镇周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等多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为加快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构建文明社会打好基础。2009年,在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区共完成封育管护面积7890平方公里,项目受益范围涉及三江源地区的4州18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镇。在工作中,注重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农村牧区致富,注重尊重群众意愿,提倡群众参与设计,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落实。
    二是抓住根源,着力于实现标本兼治。进一步深化对三江源地区的认识,深入分析产生水土流失的社会经济背景,从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出发,以解决粮食、能源、饮水、增收致富和人居环境等方面问题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合理安排各项治理措施。为解决水土流失区群众的粮食问题,编制完成了囊谦县2009-2011年坡耕地综合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省水利厅的审查;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人居环境和清洁水源的迫切要求,在实施好现有源区预防保护项目和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称多县细曲河流域、玛沁县大武流域、班玛县赛来塘镇流域、同德县城周边流域、兴海县大河坝流域、贵南茫拉河流域、共和县恰不恰镇周边流域等8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和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2009-2011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及预防保护工程项目,并通过省水利厅的审查;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出发,立足于地广人稀、降雨量适宜等适合生态自我修复的优势条件,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国家重点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宣传教育先行,加大封育力度,分类指导,科学布置措施,控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的过度干扰和侵害,充分利用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了水土流失的步伐;在生态修复项目区进一步完善太阳能、舍饲圈养等配套措施,为封育保护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流域治理中注重改善人居环境和灾害性沟道治理,夯实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是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坚持预防保护、监督、治理、监测一起抓,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措施,统筹国家宏观的生态效益、群众微观的经济效益和全面和谐的社会效益,积极探索三江源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发展之路。2009年,进一步完善了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建设和监督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围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以前期工作为抓手,加强了规划和设计,省水土保持局专题部署了三江源地区 “十二五”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工作,拓展项目范围和工作思路,加快了生态建设步伐;强化了项目监测,技术支持水平得到提升;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得到加强,三江源地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信念进一步增强。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   李万全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