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教育

北京市举办“践行‘两山理论’二十周年,守护水土资源共筑生态家园”主题科普宣传活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5-11-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绿水青山”不是只可远观的风景,而是能护家底、能生价值的“生金宝藏”。近日,北京市水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中心、房山区水务局、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联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活动,让大家从实践中读懂水土保持里的生态智慧。

01沉浸式户外课堂 示范园解锁专业新体验

图片1.png

对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师生来说,这堂户外实践课远比教室生动。在云居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讲解员带大家揭开了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秘密”。水土保持通过具体措施守护生态本底,为“绿水青山”提供保障。比如,水土保持能减少土壤侵蚀,避免耕地退化等问题,保住农业和生态发展的“家底”。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植被覆盖,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让“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更突出。

图片2.png

示范园区还藏着北方土石山区唯一的微流域水土流失监测体系,每一组数据都在记录着土地的“健康状况”;裸露的岩层和侵蚀痕迹构成了真实的地质灾害实景,可直观感受水土流失的破坏力。

这里还有沉浸式VR体验,戴上设备就能“亲历”水土流失灾害,课本里的抽象概念瞬间变得真切可感,不少同学直呼“专业认知被彻底激活了”。

03.jpg

02胜天渠的精神传承读懂水土保持的“价值密码”

图片4.png

随后,一行人来到胜天渠纪念馆开展“科学引水灌溉 保护水土资源”科普宣传活动。上世纪70年代,为破解十年九旱的困境,张坊公社的党员群众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21公里长的生命之渠——其中2600米嵌在绝壁、1100米穿进隧洞、260米架在渡槽,被誉为房山水利建设史的奇迹。如今,这份“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跨越半个世纪依然震撼人心。在这里,三面“护水保土志愿者服务队”旗帜被郑重授予,年轻的代表承诺要做“实干行动者”,为水土保持工作注入新的志愿力量。

图片5.png

活动中,北京林业大学的毕华兴教授还为大家上了生动一课,把历史与当下相连,通过鲜明的图片对比,让大家看到水土流失治理如何让荒坡变绿地;结合房山落地的北京首批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让大家读懂了水土保持的“价值密码”——原来守护水土不仅能护生态,更能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绿水青山“变现”。

此次这场活动不是偶然为之,而是房山区多年生态坚守的缩影。这里已建成71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面积达80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大幅缩减。从悬崖上的胜天渠到如今的生态治理工程,“人人关心水土、人人保护水土”的风尚已在房山生根发芽。

北京市水务部门将持续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积极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新时代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水务力量。

(供稿:北京市水生态保护与水土保持中心、房山区水务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