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山东淄博:水土“活”了,价值来了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5-10-2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10月25日,虽然风里裹着几分秋末的寒凉,可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的镶月湖森林公园里,却满是暖意,游人或骑着山地车沿湖穿行,或三三两两并肩慢走,或望着远处山影拍照留念……

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山体被切割损毁,植被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满目疮痍。

作为淄博市创建的第三座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如今镶月湖园区以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为主线,串联起水土流失防治、科普宣传、科技推广、林果种植与乡村旅游等多元功能。截至目前,园区已整理土地1000余亩,栽植映山红、海棠、红豆杉等观赏苗木20余种共8万余株,裸露的山体披上绿装,流失的水土重归安稳,曾经的“生态疮疤”变成如今的“民生乐园”,三季有花、四季有绿。这正是“水土‘活’了”最直观的模样,而群众休闲有去处、研学有阵地,也让“价值”实实在在落地。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性措施,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淄博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出水土保持“生态好颜值”向“经济高价值”转化的新路径。这一实践获得广泛认可。10月21日,在2025年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淄博市水利局、淄川区人民政府作为典型代表,先后分享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做法。

“十四五”以来,淄博市累计治理和改善水土流失面积31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7.68%,增幅居全省第二位,每年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总价值约117.29万元。

在小流域治理中,淄博推行的“生态修复—功能提升—价值转化”递进模式,让“水土‘活’了,价值来了”有了更多元的表达。“六山一台”小流域靠综合治理建成高标准农田,延伸出优质蔬果种植全产业链;潭溪山小流域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区,年游客量近300万人次,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链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为激活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市场活力,淄博还创新开展生态产品量化评估,将其拆解为旅游研学、土地流转等模块化“产品包”。目前已策划“城市水保”“土地流转”等标准化“产品包”37个,估值达1.92亿元。其中,黛青山小流域通过矿坑生态修复提升水土保持功能,成功签约“水土保持+旅游研学”经营权;周村区王村镇“六山一台”小流域通过土地流转,3年实现增值300万元。作为全省水土保持示范县,淄川区探索出了特色治理路径。当地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国土绿化、绿色矿山建设、生态修复、土地整治及农业开发深度融合,构建“多规合一”一体化推进机制,推动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治理。

如今,淄博正系统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标准化建设、品牌化打造与市场化运作,持续完善价值转化机制和投入循环机制。未来,这里将继续推动优质水土资源变资产、聚资本、产效益,让“青山淌银、绿水流金”的图景在更多地方铺展。

(大众日报消息)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