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山西卫视 | 河曲:治坡治沟治水土 强农富农稳增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image004.jpg

   导语:河曲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因地制宜,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指导水土治理与开发,坚持山、水、林、草、路综合治理,走出了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与人居环境,让荒山增绿、群众增收。

  (出镜记者现场导语):这里是河曲县水土流失生态治理项目工程实施地——巡镇镇田巨峁村,我眼前的这些沟沟梁梁如今种满了油松、经济林,再过几年这些经济林便可挂果受益。

image002.jpg

  解说:田巨峁村曾经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大风天气黄沙漫天,下雨季节洪水漫山,生态环境恶劣,群众靠天吃饭,“十年九旱”便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近年,河曲县水利局在田巨峁、张家也、榆岭洼三个流域片投入4千多万元开展生态治理项目,栽植经济林8100亩,荒山造林18660亩,不仅让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也为当地群众增收奠定了基础。如今,这里的荒山披上了绿衣、荒坡整成了梯田、沟坝地变成了良田。

  田巨峁村村民许文胜(过去我们村这个沟叫大石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经过县里水土流失治理,整个山坡上都是栽的松树,上面平地栽的经济林,经济林里套种的红葱,使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变化,群众也得到了经济实惠。)

  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中,河曲县坚持水保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生态补偿脱贫与特色产业脱贫并重、精准脱贫与巩固脱贫成果统筹、助推脱贫和荒山绿化并行,让贫困群众在参与林业生态建设中实现增绿与增收,生计与生态共赢。王建云家的这一片地原来都是沟梁坡地,种植玉米、土豆、糜米等传统农作物,土地分散、灌溉条件差,一年到头忙活却挣不上多少钱,今年河曲县水利局在田巨峁村实施了引水滴灌项目工程,改善了这里的种植条件。

  田巨峁村民王建云(这是我的一块地,过去这块地也只能种点山药、糜米之类的小杂粮,除了化肥钱、耕地钱买、农药钱,纯收入一亩地也不过就是400-500元。通过实施这水土治理以后,栽上果树,树行之间还能栽葱。过去在旱地里面栽葱,葱能产3000多斤,现在滴灌技术,一亩葱产4000—5000斤是有保证的,收益比其他粮食作物是成倍增长了。再过几年以后等树长大了,树行里不能种庄稼了,果树也就开始挂果了,收入就更稳定了,生活相应的来说就更有保证了。)

  河曲县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河曲人民不等不靠,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坚持不懈地大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image006.jpg

  河曲县水利局局长韩立新(为做好水保生态治理工程,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水保治理生态项目,并和国土、林业、畜牧等部门积极配合,共同为我县水保生态贡献力量。2016年以来,上级安排的水保生态建设项目有淤地坝出险加固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林业生态治理项目、退耕还林补偿、整沟治理项目等,据统计,从2013年到2019年,上级投入和县级配套累计投入水保生态治理资金达到1.3亿多元。)

  如今的河曲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这环境变好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人不断的努力取得的成果。

  河曲县水利局局长韩立新(截止2019年底,全县共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426座,其中骨干坝64座、中型坝37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73.36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达到38.8%,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763.4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70.69%,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达到了“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生态,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

  为做好水保生态治理工程,河曲县在省、市水利部门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行动,确定了“人退、地退、牧退、林富”目标;实行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机制,强化管理效果,强力助推脱贫攻坚,把坡改梯、造林种草、生态修复与沟道坝系及小型水保工程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存环境,带领河曲人民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山西电视台)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