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治坡治沟,增绿增收——河曲县推进水保生态治理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0-07-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河曲县因地制宜,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指导水土治理与开发,坚持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走出了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改善了生产条件与人居环境,让荒山增绿、群众增收。

整沟治理的有益探索

  在河曲县田巨峁流域整沟治理项目现场,起伏的荒山披上绿装,沟沟梁梁种满了油松、经济林,与之前土壤裸露、沟壑纵横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过去我们村这个沟叫大石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经过县里水土流失治理,整个山坡上都栽的松树,上面平地栽的经济林,经济林里套种红葱,使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变化,群众也得到了经济实惠。”河曲县巡镇镇田巨峁村村民许文胜感慨地说。

  河曲县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80年代初,河曲县农民苗混瞒户包治理小流域,几年间便让干瘪如鸡爪的新尧沟变成大山中的一叶绿洲,开创了治理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新模式,并在全国推广。如今,河曲县从破除深度贫困、防治水土流失、推进生态治理出发,开始推进水保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整沟治理项目的有益探索。

  整沟治理项目实行“项目化打包开发,多元化投入、全资源利用、全方位管理”模式,主要对流域内村的集体资产、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确权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将村民的林地和耕地的经营权确权到户,各村成立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办理特别法人证,负责经营管理村集体和村民土地、林地等资产,保证村民经济权益;将村民耕地、林地按统一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资产,作为股本,根据占合作社总资产比重,量化为股权,让农民变股东,产权变股权,实现人地分离,便于统一治理开发。

  依据规划安排,河曲县选定榆立洼流域、田巨峁流域、张家墕流域共14个村范围内实施整沟治理项目。

  在榆立洼流域,县政府依托现有立地条件、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聘请中国乡村建设研究院进行系统规划,整体定位为乡村旅游,目标是以榆立洼村为中心,整合周边5个行政村和国有林场,通过“生态+”模式,延伸生态产业链,发展农业观光采摘园、林下种植和养殖产业,建设高山地区葡萄酒庄园和万米绿色休闲健身步道,打造黄土高原的乡村特色生态旅游康养基地。

  田巨峁流域涉及的田巨峁村以整沟治理为牵引,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特色产业发展,高标准完成通道绿化7.5公里和荒山造林8000亩。张家墕流域完成通道绿化3公里,栽植生态林苗木20万株,栽植仁用杏、臭椿1200亩18万株。如今,这里的荒山披上了绿衣、荒坡整成了梯田、沟坝地变成了良田。

水保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

  “把这个荒山沟填平以后,再进行植树、绿化,环境变好了,我也不用出门打工了。现在,我在家门口种树,就能挣到工资,还能照顾了家里,日子是一天好过一天。”河曲县阳面村村民赵广生说。

  在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中,河曲县坚持水保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坚持生态补偿脱贫与特色产业脱贫并重、精准脱贫与巩固脱贫成果统筹、助推脱贫和荒山绿化并行,让贫困群众在参与林业生态建设中实现增绿与增收,生计与生态共赢。

  参与工程建设,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在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生态管护、整沟治理等水保生态建设的项目中,河曲县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与工程建设,成立了55支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社员776人。去年,贫困社员人均获得劳务收入12200元,带动了776户脱贫;县水利局成立了12支水利水保专业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队员197人。

  田巨峁村曾经土地贫瘠、沟壑纵横,大风天气黄沙漫天,下雨季节洪水漫山,生态环境恶劣,群众靠天吃饭,“十年九旱”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实施整沟治理后,田巨峁村进行了整村搬迁。搬迁后,村里发展特色经济林、京津风沙源治理1.8万亩;建成3万千瓦光伏发电站、6000头种猪养殖场、千亩红辣椒示范片。利用经济林发展特色种养,与驻地企业签订每年价值300万元的肉、蛋、奶供应协议,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

  今昔对比,田巨峁村不仅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而且流域内耕地、林地、荒地等资源性资产得以盘活,村民土地流转年人均增收5000元,通过股金、租金、薪金年人均又增收2000元。村民许文胜说:“我是个贫困户,体会很深,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生活是越过越有滋味!”

美了家园富了百姓

  在田巨峁村村民王建云的地里,新栽植的果树已经郁郁葱葱,树行之间还栽着红葱。这一片土地曾经都是沟梁坡地,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土地分散、灌溉条件差,一年到头忙活却挣不上多少钱。今年,河曲县水利局在田巨峁村实施了引水滴灌项目工程,改善了这里的种植条件。

  “过去这块地只能种点山药、糜米之类的小杂粮,除了化肥钱、耕地钱、买农药钱,一亩地纯收入也不过就是四五百元。通过实施水土治理以后,我们栽上了果树,树行之间还能栽葱。过去在旱地里面栽葱,一亩能产3000多斤,现在有了滴灌技术,一亩地产4000斤-5000斤葱是有保证的,收益比其他粮食作物是成倍的增长了。再过几年以后等树长大了,树行里不能种庄稼了,果树也就开始挂果了,收入就更稳定了,生活也就更有保证了。”王建云说。

  河曲县水利局局长韩立新说:“为做好水保生态治理工程,我们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水保治理生态项目,并和国土、林业、畜牧等部门积极配合,共同为我县水保生态贡献力量。2016年以来,上级安排的水保生态建设项目有淤地坝出险加固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林业生态治理项目、退耕还林补偿、整沟治理项目等。据统计,从2013年到2019年,上级投入和县级配套累计投入水保生态治理资金达到1.3亿多元。”

  在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行动中,河曲县确定了“人退、地退、牧退、林富”目标,实行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等机制,强化管理效果,强力助推脱贫攻坚,把坡改梯、造林种草、生态修复与沟道坝系及小型水保工程等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存环境,带领河曲人民走出了一条生态治理助力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建成大、中、小型淤地坝1426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763.4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70.69%,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达到了“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生态,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

  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到现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荒山荒沟增绿、群众增收,这里环境变好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河曲人不断努力取得的成果,带来的是群众不断提升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