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闻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牛谷河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06-0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坚持 “生态立县”战略,紧紧抓住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的大好时机,健全机制,靠实责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治理,并将其作为“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要措施。2008年以来,项目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55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梯田6.01万亩,梯田累计面积达到24.35万亩,人均3.6亩,配套建设田间道路186公里,营造水保林3.13万亩,人工种草2.5万亩,封禁治理10.5万亩,修建谷坊210座、水窖96眼、沟头防护4.24公里,投入资金4909.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11.5万元,地方及群众自筹1898.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梯田、林草、谷坊等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建立健全了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增加了植被覆盖度,控制了土壤水、肥流失,极大提高了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拦泥培肥能力,同时减轻了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改善了区间小气候,生态环境条件大为改观。项目区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41%增加到77.2%,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500T/km2.a降为3599T/km2.a。
    二是农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将治理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不仅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地缓解人地矛盾,提高环境容量,促进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在大规模、高标准梯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全膜玉米,马铃薯、中药材和草畜等特色产业,走出了 “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肥还田—再种植”的旱作循环农业的路子,大幅度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流域内有67225人受益,47998人脱贫,土地利用率达到97.7%,人均产粮由380kg提高到479kg,提高2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1435元/人提高到3315元/人,提高131%。
    三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前,通渭农民一直围绕吃饭谋划生产,没有突破“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换油盐”和广种薄收、粗放耕作的传统生产模式。近来年,以梯田为主体、以道路为骨架的综合治理模式,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进入二、三产业,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新渠道,迈出了新步伐。截止2012年底,项目区拖拉机、农用三轮车、旋耕机、铺膜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的保有量已达1.7万多台,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四是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转变。项目区集中连片、大规模、高质量的梯田,使农业生产由个体生产逐渐向集约化经营发展成为了可能,一大批有实力、有技术的公司和新型农业合作社组织纷纷在梯田搭就的平台上,适度扩大规模经营,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始起航,有力地辐射、影响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益日益突显。今年,甘肃省凯悦农业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马营流域涧滩村实施高效农业综合示范项目,共流转新修梯田2000亩,规划针叶树种育苗1000亩、中药材种植600亩、桑椹栽植400亩,总投资2400万元;西堡村马铃薯产业专业合作社与西堡村签订了优质马铃薯一级种生产订单协议,在新修梯田上种植全膜马铃薯2000亩;定西爱兰薯业在水岔流域长川村租赁新修梯田1200亩建立一级种薯繁育基地;平襄镇农民刘志在蒋川流域租赁新修梯田2000亩,建立1500亩黑膜马铃薯二级种薯培育基地,另外种植玉米300亩、柴胡50亩、良种苜蓿150亩。恒芮牧业合作社在水岔流域长川村流转新修梯田1000亩种植苜蓿、甜高梁等,发展规模养殖。
    定西市水土保持局 李永红 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