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坚守初心 勇担使命 不断推进水土保持基础科研工作——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水土保持科研工作回顾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基础科研工作,是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天水、绥德、西峰三个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简称“三站”)的建站之本,是初心,是使命。从“三站”设立追溯有七十余年,“三站”无论隶属关系变更,还是投资机制转变,或是科研机制改革的冲击,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在选定的黄土高原丘陵沟整区第一副区、第三副区和高原沟整区的典型小流域持续开展了大量系统的水土保持基础科研工作,在多次变革的发展历程中,水土保持基础科研工作却始终如一。多年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上下坚守这一初心使命,按照水利部、黄委总体部署,围绕治黄大局,不断加强水土保持基础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科研工作概况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水保基础科研工作涵盖两部分业务,一是定点定向工作,是由分别设立于黄土高原丘一副区、丘三副区和高原沟整区的绥德、天水及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开展的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多因子试验观测与分析;二是面上动态监测工作,由局监测中心组织开展的黄河流域(片)监测工作与基本评价。
        “三站”自设立以来,先后开展了土壤侵蚀因子、水土流失规律、水保效益、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水土保持农业技术、造林技术及牧业措施,水土保持工程、生物措施,蓄水保土林草品种引种,集水造林等研究探索工作。建立了大型水土保持野外试验基地,并布设有全国最大的野外大型径流场,总结出三个不同类型区土壤侵蚀的特征,提出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及效益、“三道防线”理论体系、沟道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等,在探索建立土壤侵蚀预测预报模型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预报模型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监测中心组织承担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及监测项目、重点支流水土保持动态监测项目、生产建设项目监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淤地坝拦沙量调查、流域(片)内国家级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消长情况分析及省级重点防治区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及年度水土流失消长成果复核评价工作。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近年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紧紧围绕“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治黄思路和“规范管理、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对外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拓展科研发展空间,对内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科研支撑能力,对标黄委重大问题研究、重大项目布局、重大管理部署,校调布局水土保持基础科研工作,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和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做好水土保持科技顶层设计
        积极组织召开黄河专委会换届大会、水土保持与水沙变化研讨会和科技座谈会,旨在围绕黄委党组“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治黄思路和“规范管理、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集思广益,对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更好地对标黄委重大问题研究、重大项目布局、重大管理部署,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布局、监测重点、监测方式方法、数据管理与应用、基础分析与研究等方面更好校调布局水土保持科研工作,支撑治黄需求,提出战略建议。
        ——明确科研定位和发展方向
        充分调研论证编制《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科技发展计划》、《“三站”近期水土保持学科发展规划》、《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径流泥沙观测站网建设和科研规划》,确定 “三站”水土保持基础科研定位,为规律研究、规划设计、效益评价和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数据支撑。明确继续加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研究;进一步补充完善水土保持效益试验观测内容;探索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先进仪器设备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尽快逐步整理编印观测资料,公开发布,建设观测数据平台,实现社会共享。
        ——积极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
        围绕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新战略、黄河与黄土高原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以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新需求,立足双方自身优势,在科学研究、资源共享、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理工大学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展全方位合作,有力推动了水土保持科技数据的标准化、科学化,促进水土保持科技数据行业化向国家化转变和融合共享,使水土保持科技数据作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发挥更有效的支撑作用。“三站”目前已与12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单位建立起良好合作关系,成为野外教学、试验、实验的最前沿阵地。
        ——完善水土保持科研平台
        严格按照批复的《年度水土保持事业费项目》和《水土保持试验规程》(SL419-2007),继续坚持“同一区域治理前后对比、相似区域治理区与非治理区平行对比”以及“大流域与小流域相衔接、综合治理措施与单项治理措施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第三副区和高塬沟壑区等3个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15条典型小流域开展16个径流观测站、88个雨量站、109个径流小区、5处气象园、37个土壤含水量观测点、20个重力侵蚀点、7个坝库淤积、15条小流域下垫面、7处植被效益等方面的观测、试验和调查工作。
        截至目前,不断补充完善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径流泥沙观测站网,部分试验基地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沟坡、沟谷试验观测体系,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在径流小区补充完善、观测资料整编、新仪器、新设备的引进使用、推进自动化观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基础研究平台核心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
        ——整编水土保持径流观测资料
        为持续发挥基础观数据对科研及生产实践的支撑与引导作用,挖掘基础观数据资源的潜在科研价值,向科研机构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扩大基础观测数据的社会效益,按照《水土保持试验规程》(SL419-2007)和《水土保持径流泥沙测验及资料整编须知》(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1988年),参考《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2012)和《1954年~1980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径流泥沙测验资料》,对2010年以前的水土保持径流泥沙测验资料进行了整编、审查,按照《水文年鉴汇编刊印规范(SL460—2009)》相关要求进行了刊印。这些试验观测资料将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科研、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利工程监管发挥积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水土保持新技术推广应用
        与水利工程强监管、黄河生态屏障建设和区域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积极推进水土保持新技术推广应用。与西安理工大学、水利部工程中心、陈袓煜院士科研团队联合在绥德辛店沟进行柔性溢洪道试验,利用土工膜新材料解决溢洪道断面设计和材料组成问题,进而对黄土高原淤地坝除险加固提供技术支撑。承担的水利技术示范项目“黄土高原菌草生态工程技术的示范应用”(SF-201603)验收后,指导地方政府和基层单位分别在甘肃张家川、陕西靖边、绥德、内蒙古准旗等地利用菌草生态工程技术推广种植巨菌草近100亩,进行菌草快速繁育技术、盐碱地防治技术、绿色矿区建设、饲草利用和减水减沙效益观测试验,为区域培育和发展新型主导产业,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建设绿色矿区提供技术支撑。认真做好《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示范》项目,总结“三站”多年技术含量高、操作性强、对黄河治理和当地经济社会具有很大促进作用的水土保持科研成果,对水土保持关键技术与多领域、多功能的关键技术集成整合,展现有效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功能和水土保持措施多重效能的技术体系,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样板。 
        三、主要科研成果
        据统计,我局共进行了1100多个专题的试验研究,取得了13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国家级科研成果12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53项,先后出版专著60多部,汇编成果集11册,撰写水保科技论文、报告2600多篇,公开发表、交流论文550多篇。其中,自1988年开始参加黄河水沙变化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利部第二期黄河水沙变化研究基金项目、黄河流域第一期水土保持科研基金项目、黄委会治黄专项等,出版或合作出版有关黄河水沙变化研究的专著3部,先后有四位同志荣获了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二等奖。
        这些研究成果,在不同的水土流失治理时期发挥了科技指导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认真夯实基础科研,提升基础研究平台核心竞争力。组织编制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基础科研近期规划》、《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基础科研设备设施建设方案》,不断补充完善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径流泥沙观测站网,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沟坡、沟谷试验观测体系,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水土流失试验观测在径流小区补充完善、观测资料整编、新仪器、新设备的引进使用、推进自动化观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基础研究平台核心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
        二是积极探索创新科研评审机制,营造良好科技氛围。完善科技评审方式,增加了评审前公示、学术交流、互动等环节,细化设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操作性更强的评审标准,改变过去“一次评审定等级”为“初审与集中评审相结合定等级”,充分体现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加强科技服务意识,完善管理办法,修订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积极筹建立科技人才库,建立了科技项目备案登记制度,加强科技项目论证、遴选和储备,科技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三是整合提炼科技成果,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时代要求,在绿水青山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提升小流域治理由生态型向效益型、景观型、展示型转变,近年来新引进观赏花木和经济高效植物,优良植物种植面积230多亩,为科技示范园功能区建设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和资源筹备,为丰富当地林草资源和优美环境建设需求新品种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黄土高原菌草生态工程技术的示范应用》项目技术推广覆盖黄河流域八省(区); “黄河水沙变化机理与趋势预测”等科研项目研究正有序开展。
        四是拓宽科研视野,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与水利部“三中心”、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水利部水保所、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成果推广、技术交流等方面展开科技合作交流,挂牌成立了“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心)”,将“三站”数十年观测资料纳入国家数据平台。“三站”也积极同多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挂牌成立重点实验室、专家工作站、野外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通过不断创新科技思维,拓宽科技视野,不断扩大对外科技合作。
        五、发展前景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对加强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持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出明确要求。在黄河流域各省区推动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更多、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作为流域综合治理重要举措之一的水土保持工作,其意义更加突显。
        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大局,立足黄土高原,做好加强水土保持与水沙变化研究,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基础性支撑工作。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及所属“三站”,将继续牢记初心,勇担使命,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对标部署,响应需求,校调布局,持之以恒做好以水土保持基础科研工作,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科技处)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本网站由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维护

京ICP备050062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50号
E-mail:information@mwr.gov.cn; swcc4364@mwr.gov.cn
联系电话:010-632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