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得一方水土 惠及一地百姓——水土保持助推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耕地面积广、降雨充沛、土壤抗蚀性差,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
      近年来,重庆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预防监督和保护,积极开展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荒山变绿、浊水变清、坡土成梯,环境优美的喜人局面,正在更多地区呈现。
      据数据显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已由直辖初的5.20万km2下降到2018年的2.58万km2,减少了50.4%;中度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由3.9万km2下降到0.75万km2,减少了80.8%。全市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量约1亿t,区域蓄水保土能力不断提高,减沙拦沙效果日趋明显。
      水土保持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全面实施河长制和三水共治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肩负着新的发展使命和重要任务。
      发展:治理模式“大转型”
      花海起伏,花香四溢,走进荣昌区仁义镇三奇村,马鞭草、格桑花、向日葵、波斯菊等20余种花卉映入眼前,花香从这里散开,成为吸引重庆主城、周边区县游客的“法宝”。
      这里是三奇寺水保园,地处仁义镇场镇旁,临三奇寺湖右岸龙门堰,除了各类花卉,园内还遍植黄葛树、三叶树、香樟树等,大量植物在净化空气、水质的同时,也令湖畔的土壤更加稳固。
      倚树赏花,漫步观景,湖岸绿地覆盖,湖中水清如镜,这样的美景在几年前可看不到。
      水保园内的三奇寺湖原名三奇寺水库,在三奇寺小流域内,担负着附近2个乡镇3.85万人饮水和3000公顷耕地的灌溉任务,也是荣昌城区20余万人的备用水源。曾经的三奇寺湖畔,坡耕地种植的情况普遍,水土流失严重,湖水水质状况令人堪忧。
      2013年起,荣昌区开始了对三奇寺小流域的整治,依托三奇寺湖打造了占地22.27hm2的三奇寺水保园,完成了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在园内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新途径。这是荣昌“观光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的典范,既减少了土地植被的破坏,实现水土保持的目标,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增收,走出了一条二者结合、生态富民之路。而除了“观光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荣昌区还探索出“生态型”、“经济型”两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模式。通过大量种植生态林木或经果林,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走进万州区孙家镇快乐村,映入眼帘的是大片整齐排列的坡改梯田。
万州区孙亭河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耕作条件差、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坡耕地被改造成适合耕作的梯田,再通过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的建设、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项目,达到修复生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目的。”
      该工程实施后,当地种植大户主动承包当地土地,栽植烟叶,每亩产值达到3000元。其他村民在改好的耕地上种植辣椒,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山顶密林戴绿帽,山间硕果缠满腰;山脚绿水映人家,四季风景美如画。”这是万盛青山湖清洁小流域建成后的真实生态画卷。曾是重庆重要煤炭资源供应基地的万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万盛在寻找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道路时,将青山湖作为先始阵地,拉开了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序幕。把水保工程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湿地景观建设有机结合,工程建设中注重水源涵养林、水生植物栽植手法,构建库岸植物缓冲景观带,实现传统生态模式向生态景观模式的转变。
 万盛区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一角——尚古村落 
      通过水保工程建设,青山湖成为群众宜居、宜业、健康休闲的好平台,每个周末都能吸引上万名游客。
      改革:村民吃上“生态饭”
      秋收时节,位于长寿区云台镇八字村的清迈良园内已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千亩良田上数台收割机纵横驰骋,白水河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村民周绍培家中共有3亩地,这个时候他没有忙着照顾自家的地,而是在当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地上干着石工的活儿。早在4年前,他就将家里的3亩地租给了清迈农业公司,每年不仅可以收取土地租金,还凭着石工的手艺在清迈农业公司领着一份工资。
      “自己打工挣钱,土地不管用,每年还能分红,美得很。”周绍培所说的“分红”,是长寿区在2017年开展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云台项目区股权化改革试点。
      此次纳入水利项目股权化改革试点的建设资金为75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00万元,清迈农业公司和耘田农业专业合作社投资458万元,建设内容涉及白水河护岸治理、沿河绿化、土地整理、花木种植、人行便道建设等。
长寿区云台白水河沿河绿化
      通过将工程建设与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工程建设,政府投入的财政性资金则按一定比例为涉及土地流转或项目所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建立稳定的股权投入和收益分配机制,此次开展股权化改革试点的目的就是为了助力农民增收。
      每年的分红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一定比例分配给涉及土地流转或项目所在地农户,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红收益不高于总额的20%,农户分红收益不低于总额的80%(分配到人或户),分配时还会向建卡贫困户倾斜。
      八字村内将打造清迈良园、云涧山水、明月源乡三部分,规划面积达1.65万亩,如今清迈良园已基本成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阡陌纵横,这样一幅美丽乡村图,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在重庆多个区县被复制。
      2018年8月28日,梁平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项目开工,4个月后便顺利完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28.57 km2。“以奖代补减少了招投标环节,创新了水土保持建管模式,为工程建设节省了时间。”梁平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奖补资金直接拨付到各建设主体,使各建设主体直接获得了项目资金支持,在工程建设中,他们会给建设主体承诺“早完工、早验收、早支付”,建设主体为了尽早获得项目补助资金,就会自觉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同时,在开展以奖代补工作中,水利局派遣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做好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确保在实施方案设计阶段,措施布置既符合水土保持技术要求,又满足建设主体生产经营实际需要。
      创新:管理机制“接地气”
      大足区智凤街道福寿村内,曾经的900亩荒坡如今已变成梯田,种满了经济果木林,这一片郁郁葱葱得益于3年前全村全民的一次集体决策。
      2016年,智凤街道福寿村全体村民形成决议:实施坡改梯900亩,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81处,新建排水沟11公里,新建田间作业道路14公里,发展经济果木林600亩,受益户人均投劳7个,土地由村委会在受益户中协调平衡,青苗损失由受益户自行消化承担。
      由于统一了意见,干部群众齐了心,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实施进度快,仅3个多月就高标准完成了建设任务。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及管理工作,大足区探索出“三不三议三联动”水保工程建设管理新机制,强化部门联动,规范程序操作,积极引导群众参与。
      “三不”即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项目实施坚持自上而下宣传,自下而上决策,公开条件,公平竞争,择优比选,入围公示。
      “三议”即业务部门做出规划设计后,工程建设内容、建设形式、受益群众投劳筹资等由村委会提议,形成初步方案后召集村民代表审议,然后召开村民大会集体决议,并对形成的决议进行公示。
      “三不三议”引导群众参与,“三个联动”保障项目成效。
      在项目实施前,与农户需求联动,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入户访问、发放问卷调查、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一方面让群众充分了解项目相关政策,项目实施主旨,知道国家补助什么,自己负责什么;另一方面让业务部门全面掌握群众的真实想法和迫切需求。
      项目实施中,与新农村建设联动,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为蓝本,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线,支撑农业产业发展、农田基础建设、群众条件改善,将坡耕地改造、道路水系、面源污染控制、院落村庄布设、人居环境改善、区域产业培育统筹规划,全面治理,整村推进。
      同时,主管部门与相关单位联动,政府统筹协调、水保统一规划、涉农部门参与、财政提供保障、相关单位监督。
      监管:违法违规“无遁形”
      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无人机遥感技术、野外移动信息采集终端……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和装备,通过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汇集、处理、传送、自动识别与判断功能,能够对重庆所有在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扰动地表情况、弃渣场数量与位置、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近二十年来,重庆不断完善监测机构和人员,在13个区县共设立了15个监测点,先后建成了77个径流观测小区、15个自然坡面观测场和3个小流域卡口站,并开展长期观测运行,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
      水土保持监测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眼睛”,为重庆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项目全覆盖、信息全流通、管理全方位”的监管目标正逐步实现。
      石黔高速彭水段弃渣场位置不相符,相关水土保持措施不完善,存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弃渣行为,通过监测发现这些问题后,重庆市水利局委托专业机构对违法弃渣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情况进行了鉴定评估,并与赔偿义务人进行了磋商,最终达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
      此前,通过排查,重庆梳理了“未批先建”“未验先投”以及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的疑似违法重点项目300余个,目前267个项目已经完成整改,35个项目正在整改中,5个项目已立案处理。
      目前,重庆探索建立了水土保持违法违纪案件处置机制和水土保持信用体系,制定出台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负面清单,严格执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问题分类及责任单位责任追究标准。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施工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时,将被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名单”或者“失信黑名单”,在水利行业和有关信用信息平台发布,对水土保持违法失信行为实行联合惩戒和社会监督。
渝北区御临河小流域示范点
巫溪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上古项目区
忠县生态涵养发展画卷
     《数读水土保持》
      直辖以来,全市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水土流失面积由直辖初的5.20万平方公里下降到2018年的2.58万平方公里,减幅达50.4%;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63.1%降到31.3%;年土壤侵蚀总量由1.85亿吨减少到0.8亿吨,减少了56.7%;全市森林覆盖率由直辖初的21%提高至2018年的48.3%。全市累计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6万余个,设计水土保持总投资约600亿元,落实防治责任范围3200余平方公里,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2900余起。建成由市监测总站、4个监测分站、15个监测点组成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划分全市小流域空间单元4208条,建成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个。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

本网站由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维护

京ICP备0500625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03250号
E-mail:information@mwr.gov.cn; swcc4364@mwr.gov.cn
联系电话:010-632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