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中国水利报】福建:山河巨变展新颜 “进则全胜”绘新篇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1-12-1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长汀县河田镇万亩良田 

冬日的清晨,一抹绚烂的朝阳跃上地平线,撒满福建长汀县这片红色热土。这个昔日水土流失“重灾区”,如今已是青山巍巍,满目葱茏,一派生机勃勃。

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曾5次亲赴长汀实地调研,9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11年12月10日和2012年1月8日,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殷殷嘱托践于行。2011年以来,福建省牢记习近平同志就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殷切嘱托,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共同任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从把长汀县作为治理试点到矢志不移推进全域水土流失治理,久久为功、真抓实干,举全省之力推动水土流失治理走向决定性胜利。

“全省持续开展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全省上下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水保的工作格局。”福建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陈国忠说。

这是“清”尽全力的十年——全省治理河流7600多公里,打造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000多条,全省河湖水质良好稳定,主要流域Ⅰ类至Ⅲ类水比例达96%;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这是“治”在必胜的十年——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600多万亩、坡耕地整治47万亩、崩岗治理3000多个,水土流失率大于10%的县由22个降至9个,全省平均水土流失率从9.95%降至7.52%。

这是“绿”荫八闽的十年——全省造林1700万亩以上,抚育森林2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3.1%提升至66.8%,连续42年保持全国第一。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产业振兴,全省生产总值加速突破,2020年达到4.39万亿元;全省现行标准下4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福建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在实践中,有哪些创新举措?近日,记者前往福建多地,寻找答案。

闽西大地上的“绿色奇迹”

见到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村民丘玉金时,她正弓着腰,低着头,忙着打理自家种植的草莓。成片的草莓秧绿得诱人。

“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生态环境好了,游客多了,种草莓每亩地能有3万元的收入。”丘玉金边说边忙着,脸上挂满笑容。红彤彤的草莓让丘玉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砂石裸露、荒山连片、土地贫瘠,曾经的南坑村,因为大量的水土流失被称为“难坑”。聊起曾经的往事,曾任南坑村支书的沈腾香记忆犹新:“当时山上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下雨时河道里面全是泥沙……”

20世纪90年代起,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南坑村人就水土流失问题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如今,通过发展草莓种植等林下经济与生态旅游,南坑由以前的“难坑”变成“富坑”,成为远近闻名的“闽西银杏第一村”和全国文明村。

“1997年我当选村支书那会儿,全村人均收入800多元,现在有2万多元。”沈腾香说。

南坑村的蝶变正是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一个缩影。

“山光、水浊、田瘦、人穷”,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据1985年卫星遥感普查,长汀以河田为中心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1.5%。

“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河田哪里穷,朱溪罗地丛。”从当地百姓流传的民谣中,足以看出水土流失给长汀人民带来的无奈和苦难。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亲自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福建工作期间曾5次亲赴长汀开展实地调研,指导推进水土流失治理。

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介绍,一直以来,长汀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特别是近十年,再次掀起了水土流失治理新高潮,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山施策,探索出山地植被恢复、茶果园生态治理、崩岗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治理、生态提质提效等五大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岳辉说。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长汀人民用成功实践总结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创造了“绿色奇迹”,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嬗变。

一组数据振奋人心:长汀水土流失面积从2011年年底的47.69万亩下降到2020年年底的31.52万亩,流失率从2011年的10.26%下降到2020年的6.78%,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岳辉介绍,长汀县2020年通过生态观光、森林旅游、绿色休闲等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年产值11.6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49元,年均增长10.7%,已连续四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长汀经验”走出全省、走向世界。今年7月,长汀县入选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10月,“长汀经验”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在大会上向全球推广。

不只在长汀,绿色蝶变已在闽西大地壮丽铺展。“目前,全市七个县(市、区)水土流失率都降至7%以下,全部退出福建省水土流失重点县。”龙岩市水利局副局长卢晓香说,“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水土保持工作重心将在压缩水土流失斑存量的同时,逐步向水土保持功能维护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转变。”

奏响生态修复“交响曲”

驱车来到安溪县龙门镇洋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青山环绕、碧水潺潺,金灿灿的水稻与南洋风格的棋盘楼、红顶白墙的民居交相辉映。

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福建省乃至全国最严重的崩岗侵蚀区之一。

“村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早些年,长期的矿山开采导致村里的崩岗侵蚀区内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安溪县龙门镇洋坑村支书陈小福介绍说。洋坑村一度被视为不适宜人居住的村庄。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洋坑村将崩岗区治理转化为高新产业园区、农业综合区,实现了从“崩岗村”到“聚宝盆”的华丽蜕变。

放眼全域,安溪县有着“崩岗天然博物馆”之称。“全县曾有崩岗12800多处,占全省崩岗总数一半左右,包括瓢形、条形、爪形、弧形、混合型等不同类型。”安溪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许永明说。

“安溪遍地是崩岗,山下良田变河滩,河床高田三尺三,要想高产难上难。”许永明介绍,面对崩岗治理难题,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安溪县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创新治理机制,推广治理新技术,对崩岗实施开发式治理,让治理投入成为开发投入,把崩岗侵蚀区因地制宜打造成工业开发区、生态旅游区、经济作物区、水保生态区。

作为著名的中国茶都,茶是安溪的第一大民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然而,曾经由于部分乡镇茶农开发茶园时存在无序耕种现象,造成茶园水土流失。

许永明介绍,安溪率先在全国探索建设生态茶园,按照“头戴帽、腰系带、脚穿鞋”的要求,总结推广“三网一园面”茶园治理“安溪模式”,即林网、路网、水网及园面治理工程,改善茶园小生态。

安溪县内地小流域生态茶园

“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建设生态茶园35万亩。我们从2008年起,就不再新开垦茶园。同时,启动实施‘退茶还林’工程,已累计退茶还林5000多亩。”许永明说。

从崩岗治理工程到茶园水保工程,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到矿山修复工程,安溪县启动史无前例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奏响了生态修复“交响曲”。

前所未有的治理力度,取得了巨大成效。2012年以来,安溪县累计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达8.4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万亩,治理崩岗9856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水土流失率降至15.82%,比2011年下降6.76个百分点。”许永明笑着说,“从统计来看,这个下降幅度居全省第一。”

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

滚动播放的宣传片,随处可见的宣传展板,独具特色的“立人反哺水土保持林区”……走进位于南平市建瓯市的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无不被这所学校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氛围所感染。

这所学校的与众不同,不仅体现在校园内随处可见的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更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学校在开设‘水土保持’校本课程的同时,结合创建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办学特色的需要,拓展开发与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瓯一中高级教师黄继成说,“我们希望借助校本课程机制,引领学生成为富有理性的资源节约者和环境友好者。”

从构建绿色生态课程,到跨界携手开展《中学水土保持暨环境教育实施模型构建》课题研究;从创建水保宣教园区;到创设生态文明论坛……建瓯一中多措并举,让水保生态教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45433953665496045.jpg

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校领导向水土保持志愿者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培训班全体学员授旗

南平市水保中心主任朱秀端表示,南平市始终把青少年水土保持意识教育作为预防工作的重点。2002年开始,在校园开展“娃娃水保教育”活动,先后确立水土保持教育基点学校22所,编辑出版全国第一本《水土保持》校本教材,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内容列入中小学课外教学课程。同时,创办图文并茂的宣传月刊《水保绿报》,累计发行量近60万份,阅读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愿将一代一代心血和热汗,把沙野浇灌。愿教生命之树蓬勃长青,用我满腔的爱拥抱河山。用明珠彩带为祖国母亲梳妆打扮……”如今,建瓯一中创作的歌曲《绿的呼唤》,在学子们中代代传唱。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省历来重视青少年水土保持教育,倡导‘水土保持娃娃抓起’,全省各地通过积极开展青少年水土保持宣传教育,从小培养他们养成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行为习惯,长大后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倡导者、践行者。”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秘书长、正高级农艺师林敬兰说。

时间是开拓者前行的刻度,是奋斗者筑梦的航标。行走福建多地,感触最深的是各地对生态文明的滋滋追求。让盎然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已成为福建人民的共识。从福建省水利厅了解到,在今年首届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中,福建省取得了“大满贯”的成绩:提交的项目全部通过评审,数量之多、类型之全、排名之前都居全国首位。

一切宏伟的事业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陈国忠表示,站在新的起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将砥砺前行再出发,将在压缩水土流失斑存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新增水土流失管控、更加注重生态系统修复提升、更加注重改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集中在降存量、控增量、提质量、促发展、强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开创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奋力谱写美丽中国福建篇章。

时间,镌刻福建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时间,还将见证福建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杨晶 陈锐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