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长汀,常青!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1-12-1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福建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纪实

光明日报2021-12-10

作者:本报记者 陈晨 杨雪丹 高建进 马跃华

图为福建省长汀县三洲镇山林景色。光明图片


长汀又变样了。

空中飞的、山里长的、地上走的,都发现了新物种。爱在山溪里沐浴的水鹿来了,百年难遇的兰花“无叶美冠兰”来了,“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来了,“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来了,凌波仙子水雉来了。前几天,每年两次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斑头雁也来了,这可是斑头雁首次在福建被记录到。

这些不会说话的动植物,却“说”出了长汀生态之好,而且,是一种更上层楼的好。

长汀,这个曾经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中国四大水土流失严重地之一,经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早在十年前就已上演从“火焰山”到“花果山”,从“山光、水浊、田瘦、人穷”到满眼新绿等如此种种“敢教山河换新颜”的故事。

但故事到这里显然没有结束。进则全胜,不进则退,这十年,长汀步履不停——2012年以来,长汀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修复面积146.8万亩,水土流失面积从2011年底的47.69万亩降到2020年底的31.52万亩,水土流失率降到6.78%,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水土流失区的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77%~91%,维管束植物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多种增加到340多种,鸟类从100种恢复到300多种,生物多样性得到快速恢复。

这篇围绕绿意展开的文章,在这片曾饱受侵蚀的红色土地上,不仅铺洒得更开了,挥笔写就的质量也更高了。

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长汀,常青!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

——展开一场漫长的较量

即便是冬日,行走在长汀,所见依然是青山夹道、草木繁茂。如果不借助照片、视频以及为展示长期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灾害而特意留存下来的山地,记者甚至会对长汀曾经红土裸露、沟壑满山的历史产生怀疑。

但还有数字为证:据1985年遥感监测数据,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5%。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山光岭秃,草木不存,夏天阳光直射下,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被称为“火焰山”。

还有记忆为证:“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人穷地也瘦”“晴三天,尘满面,雨三天,泥满田,水淹火烤到哪年”“下点小雨,水裹着土像泥石流一样从山上冲下来,整座山冲的都是一道道深沟”,在长汀采访,问起水土流失治理前,山是什么样,地是什么样,日子是什么样,几乎都能听到这样的回答。

荒,穷,苦,所以要治!

1983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长汀列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试点。1986年,水利部把长汀河田列为南方小流域治理示范区,展开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1999年底,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专程到长汀视察、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发出“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号召。2000年开始,福建省委、省政府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每年补助1000万元……

有了政策、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水土流失治理最关键的还有啥?

人!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有过切肤之痛的长汀人民,就这样与水土流失展开了一场漫长的较量。

采访中,沈支书、黄老汉、马大姐的名字被反复提及。在被称为“难坑”的南坑村,1997年当选村支书的沈腾香,提出“治穷先治荒,扶贫先扶志”,实施“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并引进厦门公司打造银杏基地,把“难坑”打造成“富谷”;1999年,三洲镇三洲村人黄金养主动包下一片300亩左右的崩山(水土流失造成的崩坍山地)种杨梅;嫁到濯田镇莲湖村的马雪梅1999年承包了近200亩山地尝试种板栗……

要在固不住土的山上种出树、种出果谈何容易,“沈支书”们、“黄老汉”们、“马大姐”们一年年投入,一年年与荒山抗衡,并创造出“反弹琵琶”模式——根据植被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和灌丛—草地—裸地的演替规律,按不同坡地水土流失的程度逆向治理等治理模式。

在漫长的较量中,当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荒山从此变绿洲。

进则全胜 不进则退

——蹚出一条绿富共赢之路

2011年底,长汀的水土流失面积降到47.69万亩,相较1985年146.2万亩水土流失面积,治理成效显著,但长汀人民并没有“鸣金收兵”,相反,船行中流更奋楫。

2012年1月,曾多次视察指导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并作出批示的习近平同志,再次作出重要批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进,就要只争朝夕。

进,就要群策群力。

长汀创新“生态党建”模式,将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7方面31项指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建立健全完善公司企业、民间资本、林农和社会为主体多元化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和经营机制,采用竞争性分配、因素分配等方式支持水土流失区党员干部群众参与解决影响流域、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小流域整治项目、养殖业污染治理等工作。创新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2012年以来发放生态补偿资金1.21亿元、26.17万人受益。

“我们还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山林经营权流转、项目倾斜、资金扶持、基础设施配套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实现多方共赢。坚持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坚持治理与保护相结合。”长汀县委书记赖进益表示。

“进”的举措,带来“进”的变化。

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门口,一个硕大的红色杨梅雕塑引起记者的注意。“在三洲这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建湿地公园,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后来山上种了杨梅,固住了土,留住了水,才有了这公园。”福建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巫成火告诉记者,这个“火焰山上的湿地公园”自2014年11月开园以来,监测发现鸟类130多种、鱼类约70种,拓展了水土流失生态治理领域,丰富了汀江生物多样性。

红美人、葡萄柚、马家柚、春香橘子、甘平柑橘……三洲镇丰盈农场里,果子的品种真不少。“有的能卖到80元一斤、100元一斤。”站在挂满红果的橘子树前,农场主人沈树朝正忙着安排发货。看中了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在招商引资上的鼓励政策,沈树朝2012年从浙江台州来到这里,在三洲、河田等水土流失严重的片区承包3200多亩山地,种植果树、油茶等。“今年农场的收入能达到1000万元。”沈树朝笑着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0年,长汀县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1年的12378元、7085元提高到28988元、18149元,分别年均增长9.5%、10.7%,特别是河田、策武、濯田、涂坊、南山、新桥、三洲等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或超过县平均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汀正在绿富共赢的路上稳步前行。

持之以恒 久久为功

——追求一种更高质量的治理

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入选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在大会主题论坛推广,“长汀经验”走向世界。

长汀可以就此停下脚步了吗?

显然不,治理越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有一些难题,还需要长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作答。

“已经治理的山地植被中马尾松针叶林占比很大,有100多万亩,占79.4%以上。马尾松这个树种,一把火,一只虫,就足以让一片林子回到解放前。”巫成火告诉记者,另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最终是要造福群众,让老百姓有收益,但目前当地产业比较单一,近几年种的多是杨梅、油茶等,产业规模小而散,且大部分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

关于“治”的问题,其实不只植被结构亟待改善这一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汀现存的31.52万亩水土流失地零星分散、交通不便、土壤贫瘠,后续治理比较困难。

面对这些“拦路虎”,当地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强化“五级书记”抓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政治责任,健全市、县、乡、村领导挂钩制度、部门协同作战机制,加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评约束力。多方争取水土保持和乡村资金,完善市场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全社会参与巩固水土流失治理内生动力。

“我们要在‘根治’上精准发力,全力突破治理重难点问题。如对树种结构单一的林地,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和补植修复;对果园实施生态化改造,重点建设前有埂、后有沟、壁有草、旱能灌、涝能排,林网、路网和水网一体相连的坡地防治体系等。”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介绍,还要在“提升”上精准发力,加快壮大林下经济、特色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推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特别是发挥好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的作用,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产业,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建设“高素质”、人民群众“高福祉”。

如今,长汀的人们还在忙碌着:已经卸任的沈腾香觉得村里的草莓种植面积还能再扩大,黄老汉正大规模种植苗木,马大姐在山上新种了7000多棵脐橙苗……

长汀县林业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小明也很忙,他时不时要去山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树种试验区转转,和同事观测不同试验树种的生长量、存活率等,每次下完雨,他们都要收集地表径流数,评估每个树种降低地表径流的作用,选取最佳替换树种。

“这个工作是不是还要持续很久?”记者问。

“当然,水土流失治理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现在我们追求更高质量的治理,任重道远!”林子里,范小明的回答异常清脆。

(本报长汀12月9日电 记者陈晨、杨雪丹、高建进、马跃华)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