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09-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不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5年9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精心谋划“十一五”发展计划的关键时期,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召开第八次会议,全面总结1999年以来的水保生态建设工作,研究确定“十一五”工作思路,安排部署近期重点工作,非常及时和必要。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我省黄河流域1999年以来的水保生态建设工作和“十一五”工作打算简要汇报如下:
  一、1999年以来水保生态建设的主要成效
  199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号召,明确要求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作出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禁伐保护、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使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思路更加完善,工作更加全面,投入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保生态建设的重大部署,坚持把加快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建设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水保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明显加快。1999年以来,我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理,打坝淤地、植树种草、禁伐封育、退耕禁牧等措施配套推进,治理速度明显加快,全省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6000平方公里以上,是我省历史上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最快的时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4万平方公里,治理小流域2600多条,新建淤地坝5000多座,累计形成拦泥蓄水库容42.8亿立方米,水土流失的严重局面得到初步遏制。
  二是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从1999年冬开始,我省率先在全国实施退耕还林,截至2004年底全省已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1336万亩、荒山造林近1400万亩,其中黄河流域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28万亩,荒山造林1060万亩,分别占全省完成面积的70%和75%。加上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1999-2004年全省累计完成造林4800多万亩,年均完成造林面积800万亩以上,是我省历史上造林绿化速度最快和成效最好的时期。
  三是水土流失区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初步改善。结合实施退耕还林,水土流失区坚持陡坡退耕,缓坡修田造地,建设基本农田,坚持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综合治理,重点治理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1999-2004年,全省累计新修基本农田327.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467.5万亩,建设农村沼气池(窖)15.7万口,实施扶贫和生态移民49万多人,建设池塘和水窖工程6.2万处(眼),发展灌溉面积120万亩。
  四是水土流失区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加。随着水保生态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打坝淤地等,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广种薄收的粮食生产中解放出来,转向发展其他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等多种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加。截至2005年6月底,全省已累计向10市104个县1675个乡镇164万户684万人发放粮食27.55亿公斤,发放粮食折现资金19.84亿元,现金补助7.67亿元,种苗补助费11.68亿元。仅此一项,就使退耕农民人均累计受益1097元。吴旗县通过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耕还林和兴建基本农田,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9元,较1998年净增1089元,年均增加180多元。
  二、我省在水保生态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1999年以来,我省上下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综合治理”的思路,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 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保生态建设工作,特别是江泽民同志作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和朱鎔基同志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之后,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研究新时期水保生态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结合我省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规划》、《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等,明确了全省水保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并把黄河流域作为水保生态建设的重点来抓。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协调,搞好项目整合,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走出一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符合实际的新路子。
  (二) 认真落实政策,突出抓好退耕还林。各地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规划在省,实施在市县,设计在乡村”的退耕还林工作原则,抓住核实建档、确权发证、政策兑现、依法管护四个关键环节,做到了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确权发证、管护责任、档案建立“五到户”,调动和保护了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年度完成面积和质量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全面落实森林管护责任,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区面貌有了很大改观。
  (三)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态修复。为有效解决边治理、边破坏这一长期困扰生态建设成效提高的难题,在认真调查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及时调整思路,按照大面积封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思路,2003年省政府发出了《关于实行封山禁牧的命令》,在全省实施封山禁牧,推行舍饲养畜,严禁在封山禁牧区放牧、采石、采矿和取土;严禁非法砍伐林木、侵占林地;严禁毁林开荒、毁林采脂、剥皮、挖根和乱挖野生苗木等,依法有效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的干扰与破坏,推进生态的自我修复。
  (四) 坚持三个结合,始终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工程措施来抓。在水保生态建设中,我们始终把加强淤地坝建设,构筑稳固的沟道防御体系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来抓,坚持淤地坝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改善生态环境、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沟坡结合、标本兼治,以骨干坝建设为主体,大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加快淤地坝建设步伐。目前,全省共建成淤地坝3.8万座,其中1999年以来新建和加固淤地坝1.3万座,累计拦截泥沙30亿吨,淤成高产稳产坝地90万亩。
  (五) 以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近年来,国家先后安排我省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长治”、水保国债、世行贷款和无定河重点水保工程建设等重点项目。以这些重点项目为依托,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首先,严格项目管理。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落实任务,落实责任,坚持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实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其次,严把工程质量关。建立健全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抓好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关键环节,严格实行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确保工程质量。
  (六) 强化预防监督,保护治理成果。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加强水保生态执法监督工作。全省11个市(区)和104个县都成立了水保、林政执法监督机构,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监督管护网络体系。按照“三同时”要求,严格实行重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对近年来新开工建设的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水保治理措施。严厉查处和打击破坏水保生态建设设施和成果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现象。
  (七) 坚持改革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设的积极性。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水保生态建设形势的发展,对水保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1999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精神,不断创新水保生态建设体制和机制。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继续推行承包、拍卖、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治理建设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全省共转让“四荒地”使用权3238万亩,17161座淤地坝出让了经营权,造林大户承包经营面积达174万亩、治理面积63万亩。二是创新建设机制。采取专业队施工和群众会战、常年治理与冬春季集中治理、人工作业与机械作业相结合,积极推行合同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三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群众投工投劳,调动群众参与水保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四是积极探索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统一调配的有效办法和途径,整体推进水保生态建设。
  三、“十一五”陕西水保生态建设初步设想
  “十一五”期间,我省水保生态建设工作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力争水保生态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十一五”全省水保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加快淤地坝工程建设为重点,以水土资源的节约保护、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优化配置为主线,坚持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综合治理,加强预防监督,大力推进水保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体目标是:建设治沟骨干工程4600座,新修淤地坝2.25万座,治理水土流失3万平方公里;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巩固和扩大生态建设成果,林草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基本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为确保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点:
  (一)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以国家重点水保生态建设项目为依托,重点突破,整体推进。首先,继续抓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长治”七期工程、淤地坝试点工程、无定河国家重点水保建设工程、水保世行贷款三期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在建的重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其次,抓好南水北调水源区、渭河流域、窟野河等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秦巴山区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工程等6个拟建水保项目的前期工作。第三,搞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落实经费,切实搞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做好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工作。
  (二) 坚持“五个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精神,持之以恒地抓好“五个结合”配套保障措施的落实工作。一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解决好退耕户的基本口粮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陕南人均1亩、关中人均1.5亩,陕北人均2-3亩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加快退耕区基本农田建设步伐,逐乡、逐村、逐户落实和解决问题。二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发展沼气、小水电等农村能源建设,解决好“灶口”问题,减轻农民生产生活耗能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三是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式移民方针,重点抓好秦巴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四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加强幼林抚育管护,坚持依法治林,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目标。
  (三) 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一是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法律体系。二是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严格执行基本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监督生产建设单位落实好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验收的“三同时制度”。三是坚持依法办事,从严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水土资源、林草资源等违法行为,巩固治理成果。
  (四) 加强配合协作,打好总体战。要继续坚持“综合规划在省,实施计划在市县,作业设计在乡村”的要求,合理安排,精心部署,全面抓好水保生态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责任,科学制定水保生态规划,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认真搞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分工协作、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打好我省水保生态建设总体战。
  我省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省区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制定我省“十一五”水保生态建设计划,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水保生态建设步伐,努力开创我省水保生态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