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活动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巡礼之十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淤地坝工程在青海新农村建设中实现了多赢
 
    本站讯 在青海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淤地坝作为治理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建设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水土保持工程,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并显示出了巨大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工程在解决农民的人畜饮水、交通、防洪、灌溉、增加坝地,改变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得到了项目区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已成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一大“亮点工程”。
    淤地坝单坝试点建设在青海省始于1992年,自2003年水利部启动中国水利三大“亮点工程”之一淤地坝建设以来,开始进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坝系建设,从过去的单坝建设到现在的规模建设,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沟道防护体系,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水土流失,而且也取得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截止2008年6月,全省先后开展建设淤地坝551座;完建淤地坝506座;竣工验收淤地坝287座。
多年来,青海省淤地坝建设坚持“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建设沟道坝系”的建设思路,使淤地坝建设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防护、开发作用,涌现出了一 批以坝系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新典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淤地造田,促进增产增收
    以“淤”为基础,聚积土壤养分,增加水肥俱佳的沟坝地,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互助县西山流域是我本省最早建设的坝系工程,并初具规模,昔日的荒沟,如今已是土肥、墒好、产量高的沟坝地。该流域共建设骨干坝14座,淤地坝20座。通过调查,建成的淤地坝共淤成坝地60公顷,坝地粮食产量平均亩产300多公斤,较坡耕地提高了2-3倍,尤其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坝地抗灾效果、增产增收方面效益更加显著。为合理利用坝地,发展多种经营,乡镇水利水保机构在管好坝、用好坝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利用坝地创办苗圃基地,年出红沙柳插穗30万株,创收近1.5万元,不但解决了部分水保治理的苗木来源,而且缓解了淤地坝工程管护资金不足的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以“水”为根本,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障流域生态修复的水分需求,有效地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全省建成的152座淤地坝,总库容2263.67万立方米,拦泥库容1360.1万立方米。利用坝系工程蓄水,共扩大灌溉面积758公顷,坝系建成区内水地不断增加,改变了当地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湟中县总堡流域地处干旱山区,当地水资源匮乏,群众生活用水基本靠水窖或从别处人挑畜驮来解决。坝系工程建成后,改变了多年人畜饮水困难的局面,使1200户农民的生活用水和450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同时充足的水源改变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卫生习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保障。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以“拦”为核心,拦蓄径流,防洪减灾,发展灌溉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坝系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治沟打坝,带动了小流域各业生产,坝系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紧密结合,大搞灌溉农业,发展水浇地,有力的促进了坝系建设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响应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大通山城景阳小流域坝系农业呈现出了地少不减收的成效。目前流域建成骨干坝6座,中小型淤地坝29座,通过坝系建设发展水浇地150公顷、坝地29公顷,随着水地、坝地的增加,改变了当地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流域林地面积增加了24%,草地面积增加了8%,坡耕地面积减少40%。随着耕地的减少,富裕劳动力逐渐转向高收入、低风险的生产上来,重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流域内开始进行蔬菜生产的农户增加了30%,富裕劳动力有80%以上的都参加了劳务输出,人均年收入增加近1000元。坝系建设有效促进了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改善生态  成效显著
    以“包”为方向,依托利用骨干坝水资源,承包骨干坝和荒山荒坡的经营权与产权,进行荒山荒坡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拓展经济发展道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平安县水务局2000年5月10日召开骨干坝拍卖会,邀请8户当地农户进行竞标,经过竞标后由下星家村的荒坡治理大户星显旺以5万元的竞价购得马场沟坝的经营权和产权,拍卖期限为15年。通过产权拍卖,不仅使当地广大农民接受了一场市场经济教育,转变旧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市场经济意识,达到了建设与管理并重、经营与养护并重的目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建坝“包”坝的积极性。更重要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目前,治理荒山面积666.67 hm2,其中已建立苗圃5.3 hm2,经济林5.3hm2,造林 10万余株,农家特色观光、休闲、餐饮一处,年收入25万元左右。
——合理布局,解决交通
    以“坝”为桥梁,合理布设淤地坝位置,最大程度的解决了农民交通问题。在淤地坝建设的前期工作中,深入实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在满足建坝条件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满足群众要求,在已建成的152座淤地坝中,95%以上的坝都发挥了以坝代路的作用,这不仅解决了农民交通难的实际问题,而且激发了农民建设淤地坝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架起了通向新型农村建设的桥梁,实现新农村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双赢。
 
供稿单位:青海省水土保持局
组织策划: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