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十年绿化广东 让绿色屏障永远绿下去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8-2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广东人民掀起了一个“十年绿化广东”的革命。营造绿色广东,曾经是广东山区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事实证明,这一主题对改善广东的投资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一轮的山区发展浪潮中,如何兼顾山区的绿色屏障建设,把山区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和生活居住的生态型地区,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人们期盼
    【未雨绸缪降低环境成本】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初期,由于不注意环境保护,经济高速发展换取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就尝尽了当初为发展工业而不惜牺牲环境的苦果。20世纪70—80年代,韩国企业不顾一切以最廉价的成本追求高额利润,大量有毒的工业废水向江河湖泊排放,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随处倾倒,工厂烟囱浓烟滚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对韩国国民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到80年代,政府和国民才举国行动开始治污,所花代价极大。
    环境经济专家提出了自然资源定价的基本框架———MOC估算法,即真实成本=生产成本+耗竭成本+环境成本,其中环境成本指对资源的供应和使用对环境、生态造成的损失。据悉,我国主要城市每年有17.8万人因受高硫煤燃烧所引起的空气污染影响而早亡;城市河段中有52个因受严重污染,威胁着数百万人的饮用水安全;10%的土地受到酸雨的危害;每年流失50亿吨的土壤和有机质,肥力相当于全国化肥总产量的2倍。
    在推进广东山区经济的工业化进程时,必然会遇到这一道坎。因此,在引进项目时要把好环保关,不应把别人淘汰了的污染严重的项目都引进来;同时,山区虽然实现了绿化达标,但生态功能仍然脆弱,还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屏障的建设,尽量降低环境成本。
    【创新思路建设山区绿色屏障】
    治理环境污染,要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而开展植树造林,实行针阔混交,提高生态林的功能等级,建设天然的生态屏障,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山区经济发展中的环境成本的最为有效的生物治污办法,治理效果好、成本低、时效性长。
    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力度。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在国际上早已流行,我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也逐步建立起来。1998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示范,颁布实施《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只是目前的补偿标准仍比较低,年亩补偿4元。经过林业专家综合测试,广东森林的经济产品效益每亩为36元,生态功能产品的效益为384元,两者比例为1:11。可见,生态补偿应逐步提高到森林经济产品的产出标准,才能确保林农基本收益,确保生态公益林得到永续利用。
    实施易地造林。生态资源由社会共享,然而贫困的山区却担负着保护江河上游生态公益林的重任,在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比较低的情况下,与享受生态收益的下游地区相比,显然有失公平。由经济比较发达的下游地区反哺上游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建立反哺的机制。
    按照流域管理的原则,设立流域管理局。将流域内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纳入流域管理的范畴,建立长期有效的流域环保协调机制,解决流域防洪,水质保护、利用、开发,协调流域内跨区的社会、生态环保矛盾。美国实行的就是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很有借鉴意义。美国对水资源的管理注重统一性和综合性,强调从流域甚至更大范围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强调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其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美国水资源管理的一个典型是田纳西流域管理。田纳西流域的综合治理,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10年间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创造了举世赞誉的田纳西奇迹。
    (2002年08月28日第三版)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