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健康长江—水土保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的十七大报告凝聚了全党的智慧,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是意识形态的演进和飞跃,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而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凭借科技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干预自然的能力,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了人类一个个梦想。与此同时,由于盲目地向自然界索取,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也陷入了经济增长、资源衰减、生态环境破坏的怪圈。
党的十七大报告标志着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保护,同时,也预示了水土保持事业将迎来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
长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脉,承载着中国未来的希望,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健康长江与流域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维护健康长江是长江委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水土流失,流走的是当地肥沃的土地、宝贵的水资源,留下的是贫困、是灾难;长江纳百川而不择泥沙,又是中下游防洪、水污染的最大隐患。健康长江离不开水土保持,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土资源是维护健康长江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河流湖泊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但同时由于复杂多变的地质地貌条件、丰沛的降雨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伴随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的启动实施,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不断强化和跨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流域内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的“长治”工程,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绘制了一幅幅生态秀美的壮丽画卷;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通过长江源头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的实施、大型开展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的首次公布,进一步展示了长江委在维护健康长江方面的形象,树立了长江代言人的地位。
2008 年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必将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健康长江上做出更大贡献。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 蒲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