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抓水保治理 建生态水利 创绿色江西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江西省赣江上游2003-2007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纪实
 
  赣江上游是我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是我省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也是我省和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就是历史上当地水土流失严重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同志早在1930年《兴国调查》一文中就指出当时苏区水土流失的严重性。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当地土地退化、塘库淤塞、河床抬高、生态恶化、水旱灾害频繁、群众生活贫困。加强赣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不仅对改善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加快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建设生态水利和绿色生态江西的重要之举。
 
 
水土流失荒山 
 
 
建 设 篇
 
  在国家财政部、水利部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兴国县于1983年开始实施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之后工程范围逐步扩大到赣江一级支流——贡水流域的兴国、宁都、于都、瑞金、会昌、石城、赣县、信丰、龙南和广昌等10个县(市),2003年更名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继续在这10个县(市)实施。2003年-2007年,经过连续5年的治理,共治理小流域86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877公顷,其中:修筑水平梯田131.2公顷,营造水保林18268公顷,种植经果林6646.5公顷,种草2552.8公顷,封禁治理51279公顷;修筑沟渠4448.3公里、拦沙坝59座、塘坝221座、谷坊1913座、蓄水池635口,河堤整治13公里,修作业便道26.3公里,建沼气池1905口。完成土石方2502.29万立米,投工680.95万个工日。完成投资24932.63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060万元,地方配套1128.2万元,群众及社会投资18744.6万元。
 
 
水土流失治理现场
 
成 效 篇
 
   项目区通过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反映出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主体工程,是山区群众的“致富工程”,是江河治理的“治本工程”。
 
 
工程与植物结合、治坡与治沟综合治理
 
    1、改善了生态环境,发挥了水土保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作用。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830.88平方公里,下降到现在的392.99公里,下降了52.7%。流失强度大大减轻,其中强度以上流失面积减少了71.9%,项目区植被覆盖度由2002年的50 %上升到77 %,上升27个百分点。
 
 
兴国果溪河治理前景象
 
 
兴国果溪河治理后景象
 
 
宁都县长乐小流域治理前景象
 
 
宁都县长乐小流域治理后景象
 
 
赣县旱塘小流域治理前景象

 

 赣县旱塘小流域治理初期景象

 

 赣县旱塘小流域治理后景象
 
    2、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了小流域经济,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统一,发挥了水土保持的富民作用。项目区在重点治理的小流域内按照“山顶乔灌草,山腰种瓜果,山下培丰田,山塘养鱼鸭”的立体治理模式和“猪沼果”生态治理模式,进行适度集中的立体开发,兴建了以脐橙为主的种养基地299个,项目区以果业为主的经济林面积增加6336公顷,有效地促进了小流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2007年,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37元,比2002年提高85%;贫困人口比2002年减少76%。
    3、提高了防灾减灾的能力,发挥了水土保持治理江河的根本作用。通过开挖高标准的水平竹节沟,修筑塘坝、拦沙坝、谷坊、蓄水池等工程措施,并种植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的水土保持林,层层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增加降雨入渗,在标准内降雨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不乱流、泥不出沟,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的能力增强。据调查测算,项目区年土壤流失量由2002年的306.69万吨减少到76.51万吨,减少了75%。宁都县1986年以来,在梅江河流域共开展了46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2.1平方公里,使该县境内梅江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由1981年的868.61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651.54平方公里,土壤侵蚀减轻,从源头上控制了泥沙下泄。据宁都县水文站观测,梅江河宁都县城段的河床2005年比1983年下降了0.86米,特别是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下降7.2厘米。
 
   
    4、带动了当地干部群众投入“四荒”治理,初步形成了社会办水保格局。通过重点治理工程的示范引导,项目区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使用权等社会办水保的形式蔚然成风,土地资源得到合理流转和充分利用,大户、专业户、外资、社团投资 “四荒”资源治理开发的热潮高涨,社会办水保的格局初步形成。如信丰县金龙项目区涌现出了一批以圣地公司、杨氏公司和融信公司等为典型的开发治理大户,其中50亩以上的有210户、100亩以上的有96户。
 
 
 
    5、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赣南水保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初具雏形。项目区初步形成了一批集中连片、规模大、效益好、示范作用强的水保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创办了299个水土保持立体治理开发示范基地,建设精品小流域20条。项目所在地有35条小流域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兴国、石城、瑞金、信丰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市),兴国、瑞金、石城三县(市)已列入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范围。这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骨干工程”、“示范工程”、“样板工程”,为建设赣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都县文坊小流域经果林基地
 
经 验 篇
 
    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5年,是贯彻水利部水土保持新理念、新思路的5年,也是与时俱进、提升理念、深化实践的5年。5年来,我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苦干实干、讲求实效、开拓创新”的“八片精神”,积极探索,努力实践。
    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各项目县成立了由县、乡(镇)领导为组长的县、乡两级重点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强化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职能,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工程建设中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水保部门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组织领导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了小流域行政责任制和技术负责制,每条小流域都有行政和技术责任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2、拓展领域,走特色治理之路。项目区结合治理实践,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了多种措施优化配置的技术体系。如“猪-沼-果”生态工程模式,水平竹节沟与林草措施优化配置的综合治理模式,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养殖、沟底筑坝拦沙的立体治理开发模式,等等。同时,在工程实施中坚持 “四个结合”,即实施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同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同以发展脐橙产业为主的“兴果富民”工程相结合,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小康示范”工程相结合,走特色治理之路。如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走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之路;信丰县实施“水保先行、脐橙飘香”战略,走政策拉动、利益驱动、典型推动的社会办水保之路;广昌县集中治理、分户经营模式;等等。
 
 
黄龙埔小流域茅店罗坑生态休闲新村
 
 
 
“猪-沼-果”生态工程模式
 
    3、重示范,抓精品,提升工程的层次。项目区把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同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水保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形成了赣县黄屋、于都流陂、兴国蕉溪等一批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建管机制健全的精品小流域和水保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全面提升了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的品位。
 
 
 
    4、健全制度,规范项目实施。制定了工程管理实施细则等有关制度,全面推行了项目责任主体制、工程质量监督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公示制和群众投工承诺制,部分水保重点工程还试行了招投标制。加强了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严格按照“三单一书一票”(即预算单、验收单、决算单、合同书、正规发票)的制度支付资金,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审计和检查,杜绝了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等现象的发生,确保了资金的使用安全,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5、创新机制,做大社会办水保的舞台。在项目区内探索并大力推行 “水保五个一工程” (治理一条小流域、建设一个示范基地、扶持一批治理大户、培养一个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猪—沼—果”模式、业主“四荒”开发、股份合作治理等措施,引导大户、专业户、个私企业主以及外资开发治理水土流失,形成了“业主办水保、招商引资办水保、机关干部职工办水保”的热潮,社会办水保的形势十分喜人。
 
 
会昌县专业户治理
 
 
广昌县专业户治理
 
    6、封治结合,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促进水土流失治理。
    一是出台管护制度,公告管护公约,明确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实行“山上管严、山下疏导”,采取“停阔、减伐、兴能、改习”措施,确保“封得住”;二是山上治理与山下开源节能相结合,多能互补,推广沼气池、省柴灶、节能灶、以电代柴、以煤代柴、以气代柴,实现多能互补,减少生产、生活用能对植被的破坏,确保“禁得了”;三是封治结合,对存在水土流失的稀疏林地,补植阔叶树和灌、草,促进植被的快速恢复。
 
 
 
 
    7、强化监督执法,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水保预防监督网络,紧紧围绕“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和“硬化、绿化、美化”的防治目标,狠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兴建“三同时”示范工程和返还治理工程,并把工业园、小城镇、新农村建设及“四荒”开发纳入监督范围,拓展预防监督新领域,以巩固治理成果,从源头上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8、加强宣传,唤回绿水青山。水保宣传立足“三个面向”、“四个结合”,即宣传面向领导、面向项目区、面向广大群众,点与面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行业与社会结合、经常性与集中性结合。创新宣传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水土保持警示教育基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警示教育,培育生态文明观念,营造了浓厚的水土保持氛围。
 
 
    治理水土,修复生态,惠泽“三农”。赣江上游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实施,改写了“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的历史,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为构建人水和谐、建设绿色生态江西增添了光彩。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