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定西项目区顺利通过水利部验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修梯田、打水窖、植林草、兴产业,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成为定西市安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2007年12月14-15日,由水利部水土保持司蒲朝勇处长带队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验收组,对甘肃定西项目区进行验收。验收组通过随机抽样、现场查勘、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和质疑评议,认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甘肃省定西项目区建设完成了批复确定的各项建设任务,治理特色明显,建设资金到位,工程管理规范,内业资料齐全,同意通过验收。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甘肃省定西项目区涉及安定区称钩等5个乡镇的19条小流域。2003年由水利部、财政部以水保[2003]376号文件批复,工程建设从2003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批复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93 平方公里,其中新修梯田123.6 公顷,营造水保林4608.9公顷,栽植经果林856.6公顷,种草3147.3公顷,封禁治理3556.6公顷。新建小型拦蓄工程3310处,新修道路32.5公里。项目总投资219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40万元,地方匹配678.5万元,群众自筹678.5万元。
  通过五年的项目实施,项目完成总投资2247.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40万元,地方匹配778.7万元,群众自筹629万元,
  累计投劳95.5万工日,投入各类苗木283.1万株,籽种11.2万公斤,开挖土石方175.3万立方米。完成治理面积124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0.9%,其中新修梯田123.6 公顷,占任务的100%;营造水保林4638.9公顷,占任务的100.7%;栽植经果林866.3公顷,占任务的101.1%;种草3165.3公顷,占任务的100.6%;封禁治理3604.3公顷,占任务的101.3%。新建小型拦蓄工程3447处,占任务的104.1%,其中谷坊2785座,水窖662眼。新修道路41.8公里,占任务的128.6%。
  该项目建设通过坚持水保立区战略,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对位配置技术措施,探索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预防监督执法,使项目区面貌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工程措施气势恢宏,林草措施强势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改善了基础条件,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5年来定西项目区通过兴修梯田、退耕种草,使坡耕地得到有效整治,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92.5%,人均0.37公顷,基本实现了梯田化;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面积增加3165.3公顷;通过荒山整地造林、退耕还林、封禁治理,林地面积增加了4134.4公顷,荒山、荒沟面积减少了5959.9公顷;项目区水窖累计达到28809眼,户均3眼;开通了流域内主干道路和村社道路,农村道路实现网络化,实现了村村间通汽车、庄田间通农用车的目标。地膜覆盖等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粮食产量由2002年的1.8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2.1万吨,人均产粮由437公斤增加到504.5公斤;马铃薯产量由5.7万吨增加到10.8万吨,产值由2261万元增加到5742万元;畜草产值由941.53万元增加到2220.7万元。
  ---控制了水土流失,实现了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据监测,项目区5年新增治理措施每年可拦泥43.686万吨,蓄水131.04万立方米。累计治理措施每年可拦泥181.98万吨,蓄水542.4万立方米,拦泥效益和蓄水效益分别为76.8%和62.3%,年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5440吨/平方公里下降到1259吨/平方公里,年径流模数由治理前的20000立方米/平方公里下降到7540立方米/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73.61%提高到87.32%,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就地拦蓄、地尽其用”的目标。
  ---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各项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光、热、水、气资源的利用程度,使项目区内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动植物种类增多,人口环境容量增大,区域景观大有好转,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发展,基本实现了山绿、地平、水清、民富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项目区5年完成治理面积124平方公里,累计治理面积达到33376公顷,治理程度由58.21%上升到76.67%,林草面积由列项前的7609.8公顷增加到18002.8公顷,林草覆盖率由17.48%提高到41.36%,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2.13%,封禁保护区植被盖度由基期的40%提高到期末的85%。
  ---促进了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得到协调快速发展。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农、林、牧、其它用地比重由项目实施前的48.5%、14.19%、3.29%、7.62%调整为38.16%、23.69%、17.67%、7.8%。耕地梯田化不仅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使部分农村劳动力可以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带动了劳务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道路的网络化促进了项目区商品流通,农、林、畜产品的商品率分别由列项前的42.7%、26.8%、50.2%提高到现在的56.8%、47.2%、61%;耕地种草为实现草畜转化、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使项目区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项目区农业总产值由7436万元增加到11986万元,单位面积的产值由17.08万元/平方公里增加到27.53万元/平方公里,劳动生产率由11.05元/工日提高到18.31元/工日。年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428元增加到2007年的1998元,贫困农户、人口由2002年的720户、3486人下降到232户、1137人,分别下降了5.36和5.73个百分点,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了文明进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力发展马铃薯、畜草、劳务产业,引进良种畜禽、蔬菜,调整产业结构,群众的收入快速增长,饮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使广大农民掌握了许多有关培肥地力、作物生产、病虫害预防、杂草控制、农业生产规划、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的技术知识,从事生态农业建设的能力显著提高,农民从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中、从产业开发的实惠里,看到了希望之路,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和信心越来越大,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甘肃省水土保持局   王  勇)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